中山大學建構「臨床表徵課程」 培育全人照護公費醫學生

2021年01月2日 05:10

▲▼      中山大學緊鑼密鼓籌備公費學士後醫學系階段,邀集醫界專家學者共同建構出「臨床表徵課程」,期培育出全方位醫學人才。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中山大學申設公費學士後醫學系已獲教育部「同意繼續籌備」,校方目前已構出「臨床表徵課程」。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調,這套課程有別於傳統的「問題導向學習法」,改採「以成果為導向」教學法,主要針對高屏澎東地區125個常見臨床症狀來推動臨床教學,讓學生一畢業就清楚了解在地疾病、診療快速上手,成為全方位醫學人才。

對於台灣醫學教育,鄭英耀表示,台灣受日本醫學教育制度及本土升學體制影響,多數成績優異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大學醫學系接受專業訓練,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發現醫學並非他們所愛。相對的,在大學畢業後選擇考後醫系的學生,目標就非常明確,而且更能因應時代趨勢,將AI 、生物、大數據等融入到醫學領域中,成為具備多元跨域能力的醫師。

鄭英耀進一步指出,台灣傳統醫學教育主要推動「問題導向學習法」,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學習連結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而中山建構的這套「臨床表徵課程」,則讓學生直接從臨床情境中學基礎醫學。

在課程安排方面,為讓台灣醫界未來的生力軍,成為高屏澎東離島偏鄉地區的良醫,學校因地制宜,針對高屏澎東常見125個臨床症狀,例如:登革熱、恙蟲病,在河川感染的特殊疾病、溺水急救法等,由基礎臨床老師帶領,讓學生深入了解專家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藉此培養出思辨及判斷病理的能力,從中獲得豐富醫學知識,建立醫學專業素養。

▲▼      中山大學緊鑼密鼓籌備公費學士後醫學系階段,邀集醫界專家學者共同建構出「臨床表徵課程」,期培育出全方位醫學人才。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緊鑼密鼓籌備公費學士後醫學系階段,邀集醫界專家學者共同建構出「臨床表徵課程」,期培育出全方位醫學人才。(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表示,這套課程以「社區醫學」為概念,站在學生的立場,整合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醫學人文、倫理專業素養,學生透過這套課程訓練,未來下鄉診療就不會只從專科醫師角度思考,例如,診療肚子痛時,能把所有可能引發的問題,包括,糖尿病、肺炎、懷孕等都納入考量,成為人文與科技素養兼具的優質好醫師。

中山大學後醫系籌備處主任鄭紹宇表示,中山後醫系4年學程中,前2年教學以8個區塊模組進行,包括,血液微免與宿主、復健與皮膚、神經與感官、精神心理、心血管與呼吸、腸胃腎泌尿、內分泌與生殖、成長與老化等,在這些模組中,針對生活常見的125個臨床症狀,例如,頭痛、發燒、頻尿、中風等,以病人的臨床症狀來進行醫學症狀的研討與教學,同時也讓學生學基礎臨床技能,包括放置導尿管、插鼻胃管、基本縫合等,並安排通識課程,主題包括資訊、統計、社區醫療、人文素養等,使有科技背景的學生跨域學習,培養醫學專業素養。後2年則讓學生到主要教學醫院高榮臨床實習,學習判斷病情,強化看病能力,並安排學生到高屏澎東衛生單位從事社區醫療服務,例如到那瑪夏原住民部落等,學生投入過程,除學習獨立作業,更能培養出同理心,認同在地文化,了解當地需求。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