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因為銀元湧入中國,一兩銀子僅折合現代約865元新台幣。(圖/pixabay)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古裝劇中經常出現主角拿出一兩、十兩甚至更多銀子買東西的情節,讓人好奇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事實上,古代銀兩的價值因不同朝代而異,大致上以唐代時的銀兩價值最高,至清朝時因為外國銀元大量湧入中國,導致銀價下跌,一兩銀子只值新台幣865元左右。
歷史上各朝代的貨幣價值都不相同,一般推算古幣值主要採用等價物交換的方式計算,而幾千年都存在的民生必需品仍以大米為主。現在的中國,一般家庭大米價格約每斤1.75元人民幣,而史書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買到大米二石,明代一石約為現代94.4公斤,換言之,一兩可購得377.6斤大米,推算明朝一兩銀子約等於人民幣660.8元,相當於新台幣2860元。
至於唐朝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也就是可以買到200斗米,換算為20石。唐朝一石約為59公斤,推算一兩銀子約等於人民幣4130元,相當於新台幣1.7萬元。
清朝初年,銀兩的價值略低於明代,但由於晚清大量外國銀元湧入中國,用來購買中國出產的瓷器、絲綢、茶葉等,銀兩價值也快速下降至不到明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兩銀子約200元人民幣,相當於新台幣865元。
因此,許多人混淆了銀兩與現代貨幣價值的關係,經常在古裝作品中出現許多浮誇情節,比如喝一碗湯竟要5兩銀子,或是賭博一次輸掉上千萬兩銀子等橋段。需要知道的是,即使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太平盛世,國庫年收入也只不過200萬兩。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