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偽鈔很少?」5個原因揭密:一張紙如何擊退假造者

▲▼銀票。(圖/翻攝自微博)

▲為何銀票沒什麼人想偽造?看完5個原因你就懂了。(圖/翻攝自微博)

記者柯沛辰/綜合報導

犯罪集團製造偽鈔的新聞層出不窮,還被翻拍成不少影視作品,所以自然有不少人好奇:那在古代呢?在沒有驗鈔機的情況下,要如何辨別銀票?難道不怕有人造假?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因為古代確實很少有人製造假的銀票,原因主要有5點:

一、使用階層

古代銀票主要是商人、達官顯赫的上層人士在使用,主要流通在商人之間,以省去帶著大量錢兩往返各地的麻煩,反觀普通小老百姓未必能賺得到這麼多錢,可能一輩子不會接觸到銀票,所以意謂著銀票也不會在市面上流通。

正因為使用階層不同,銀票往往在上流社會往返,所以容易追查源頭,加上驗鈔是達官顯貴和商人的「專業」,也關乎名聲和誠信,所以進一步限縮了假銀票的生存空間。

二、原料難以取得

銀票的原料紙張十分特殊,市面上幾乎無法取得,而且製作過程中有官方參與,每個朝代的用紙更是不盡相同,例如宋朝用川紙,明朝用桑皮紙,清朝則是用高麗紙,試想清朝百姓可能連高麗在哪都不知道,更遑論製造偽鈔。

三、複雜的防偽機制

銀票上有複雜的花紋和圖形,還有各個發行機關的印章、套印,以及密押、微雕、水印等防偽技術。舉例來說,像是清朝的「微雕」,就是在每張銀票上印上一行小字,但這些字非常小,而且密密麻麻,由專門的雕刻大師刻製,必須用工具才能檢視。

四、更新周期短

銀票每1到2年就會改版一次,而且每次改版都會銷毀舊版銀票,這樣的改版速度,不僅讓假銀票的生存週期短暫,也讓製造者難以追上。

五、嚴酷的刑責

古代對於製造假銀票的刑法其實相當嚴厲,例如北宋刑法就規定,私造假銀票處以流放4年作為處罰;南宋《偽造會子法》明確規定,私造假幣直接處斬;明朝抓到一樣處斬,而且舉報者重重有賞;清朝更加嚴重,不僅造假者要處死,家人也要連坐,全部流放充軍。

▲▼銀票。(圖/翻攝自微博)

▲左下角清楚寫著「偽造者依律治罪」。(圖/翻攝自微博)

看完以上種種原因,應該不難明白為什麼「很少」有人以身犯險。不過,即便用再多措施去杜絕假幣發行、流通,只要遇上經濟動盪、朝代更迭錢後的戰亂時期,仍難以完全防堵假幣出現。

例如北宋最早發行的「交子」,隨著市場飛速發展,使用愈加頻繁,但到了南宋發行量日增,若都採用蜀紙,原料運輸上交通不便,於是開始混用材料,結果到最後索性全部改用楮紙,讓偽造者終於有機可趁。

另一個例子,明朝中後期、清朝都曾出現皇親國戚、貪官汙吏加入到私鑄貨幣的行列中,可見當權者的縱容,可能也是促使民間私鑄、偽造之風興起的原因之一,畢竟在龐大的利益面前,終究還是會有人鋌而走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