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聰/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
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雲嘉交界北上路段,2月21日清晨發生2死9傷連環嚴重車禍,共有20輛車追撞,碰撞區長達300公尺。
連環車禍釀死傷 各方紛紛找原因
目擊駕駛稱事發時能見度不到10公尺,幾乎是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步,連前車閃燈都看不到,就算時速只有30公里,也會因為來不及反應而撞上,部分駕駛說看到霧裡有一堆車,不敢繼續前進又怕被後車追撞,駕駛們都認為是濃霧釀禍。
但氣象局表示該天清晨並沒有發布濃霧特報,在事故發生前後儀器觀測能見度都有超過5公里以上,清晨6點半能見度最低也有4公里,離濃霧標準(能見度低於200公尺)還有很大距離。
▲一張圖還原「西濱20車連環撞現場」。(圖/記者蔡佩旻製圖)
公路總局調閱車禍前後路段畫面,發現確實有霧但流動很快,但因當地風大,霧也會消散較快,因此,對於是否可能是短暫濃霧或綜合空污影響的霧霾現象之天候因素,造成這起重大連環車禍,還需進一步釐清。
此次連環車禍引發很多討論,其中號稱窮人版高速公路的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暴露偵測設備不足的窘境,全線308公里僅設一支濃霧偵測器,嘉義縣及台南市地方政府首長均表示,根據過去經驗,應增設警示和偵測號誌,並在濃霧時針對速限加以規範,這是政府的責任。
有網友認為,因大貨車為節省國1及國3高速公路通行費及避免超載被罰而改駛西濱快速道路,這次車禍還牽涉大貨車惡性超載及小客車行駛在大貨車的車縫間的安全問題,建議小車除非必要少走西濱。
▲西濱20車連環撞車禍,半身車畫面。(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學者專家指出關鍵還是在於用路人在面對濃霧、視線不良時的反應及處置方式,是否能適當降速及保持安全車距等,認為駕駛者不能把這些責任推給外界環境。
氣候專家認為雲嘉地區清晨因有輻射霧,加上雲嘉地區這幾天的天氣品質不佳,認為應該是兩者結合的「霧霾」影響了能見度,未來可能還會發生類似情況,提醒駕駛們需要特別注意。
▲西濱快速道路。(圖/翻攝自東森新聞)
車禍發生後,交通部長林佳龍也立即召集會議,決定一年內完成西濱全線16處增設能見度儀(濃霧偵測器)、檢視其他快速道路增設能見度儀之需求、完成設置前加強巡查掌握轄區濃霧狀況、強化西濱全線交管系統整合設計、加強駕駛道安宣導及提升大型重車安全管理等改善措施。
分析此次重大車禍之主因是因天候因素造成短暫行車視線不佳,能見度甚至只有5至10公尺左右,加上車輛未能因應適當減速及保持安全距離,只要帶頭車發生異常減速或停止狀況,就會發生連環追撞車禍。
減少車禍 可從兩建議著手
這種型態車禍其實在各級道路常見,如要有效改善還需從以下建議著手。
一、因應氣候變遷之極端天候影響,未來結合空污及霧的「霧霾」現象會較常出現,而用路人目前對國道濃霧預警已常有抱怨,往往行車陷入濃霧之中,才從沿路的電子看板得知資訊。
因此規劃增設之能見度儀(濃霧偵測器)是否能及時偵測嚴重「霧霾」現象,並提前預警給交管單位與用路人因應,應進行完整的評估分析。
▲作者建議,為因應極端氣候影響,政府應提升「霧霾」的提前示警。(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建議應建置結合天候預報、能見度儀及CCTV影像偵測設備之綜合判斷機制,準確預測能見度嚴重不佳的路段及時段,並規劃設計相關道路之預警動態資訊顯示系統(動態可變預警標誌及可變降低速限標誌等),甚至必須有道路即時管制或封閉之因應措施。
二、除了加強宣導用路人在濃霧路段應減速慢行、開啟車燈、加大行車安全距離、減少變換車道、盡量避免行駛在大貨車前後及遇事故後之正確緊急應變措施以防範二次事故外。
更重要的是用路人平常不安全的交通行為之宣導。
▲為避免事故發生,用路人應保持安全車距。(圖/消防局提供)
目前台灣很多駕駛人常有以最高速限自動加10KPH的超速行為,加上頻頻變換車道導致無法和前後車保持安全車距,造成只要前車遇狀況而異常減速就有追撞高危險。
建議相關單位應運用此次嚴重車禍之社會認知,強力宣導正確交通行為並鼓勵所有用路人以行車紀錄器檢舉在高快速道路未保持安全車距之違規行為,以導正成大多數用路人安全駕駛之良性循環的交通環境。
熱門點閱》
► 譚耀南/邱太三掌陸委會=向對岸釋善意?解凍兩岸 台灣可從展現意願始
► 國安大地震》張宇韶/面對後疫情時代兩岸交流 這些人是蔡英文「答案」
► 國安大地震》趙春山/面對全球政經變局 蔡英文為何讓兩岸人事大風吹?
► 單驥/水情吃緊、曾文水庫蓄水率不達15% 缺水台積電尚能「護國」否?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