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拿出數據表示,漁業產值30年蒸發279億。(圖/綠色和平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綠色和平今(25日)指出,年假前走訪各地魚市,發現瀕危稀有魚種在其中,反映出近海管理缺失,盤點台灣沿近海漁業狀況與海洋資源養護措施後,發現近海漁業存在漁獲量下降、魚種消失和產業經濟產值崩跌等三大危機,並端出數據直指漁業產值30年來蒸發約279億,魚種15年來更少了105種。
綠色和平表示,根據漁業署統計,台灣沿近海漁業產量與產值雙雙在80年代達到高峰,年產量約40萬公噸,自此逐年下降,近15年的年產量皆不足20萬公噸,2019年下跌超過五成約52%。經物價指數校正後,產值則是從最高峰的1989年約454億元跌至2019年約175億元,30年來蒸發約279億台幣。
▲▼綠色和平指出,魚種近15年從142種銳減至37種。(圖/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接著提到,根據中研院團隊在北部海域長期採樣的結果,也發現魚種近15年從142種銳減至37種,數量大幅減少,顯示魚源已枯竭,檢視政府部門多年來對沿近海漁業資源的管理措施,無法挽救近海沒有魚的頹勢,漁民生計困頓之外,也造成生物多樣性危機。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前主任邵廣昭指出,研究海洋保護區多年,根據相關單位提供的數據,台灣的海保區雖有8.16%,但台灣對海洋保護區的定義和覆蓋面積比例的計算方式不同,若以現行IUCN標準計算,數字將更低,現行的海洋保護區尚未能落實管理與取締,加上缺乏長期的生態調查監測與管理成效的評估,多數保護區形同「紙上公園」,整體而言無法發揮應有的成效。
▲綠色和平呼籲政府趕快通過海保法,才能有效落實保育等工作。(圖/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最後更呼籲台灣政府須儘速通過已經耽擱許久的《海洋保育法》草案,盼海洋保育署能積極推動海洋保護區的業務,包括整合丶協調各相關部會,加強生態監測、資料分享、落實管理以及其保育成效的檢討評估工作,並致力於與國際標準接軌,在2030年前於台灣周遭海域成立30%的海洋保護區,讓海洋可以恢復生物多樣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