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影片花1個月!《匠人魂》導演曝心聲:平凡故事被看見很值得

▲▼《文化ya總會》邀請紀錄片導演黃鈴媛分享。(圖/文化總會提供)

▲「文化ya總會」邀請紀錄片導演黃鈴媛(中)分享。(圖/文化總會提供)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文化總會製作《匠人魂》系列影片,挖掘台灣匠人,發揚在地文化,其中合作導演之一黃鈴媛提到,短短5分鐘的影片,背後花了1個月時間做田調、溝通、拍攝,仍然樂此不疲,她發現「原來把看似平凡的人物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會這麼有成就感」,藉此認識到這些「課本不會介紹的優秀人物」,而每個人的故事原來這麼值得被看到。

紀錄片導演黃鈴媛接受文化總會電台節目「文化ya總會」邀請,分享拍攝紀錄片的甘苦,文總發言人暨節目主持人湯佩儀表示,黃鈴媛一直是《匠人魂》系列影片合作的導演之一,過去透過她的鏡頭,重溫了旗袍老師傅的浪漫、製鼓人敲出細膩的精神,此外,包括甫高齡94歲去世的雲林哨角工藝師魏佑謙、萬華打金師鍾春忠、彰化製鼓師黃呈豐等影片,也是由她執導,絲絲入扣的體現「匠人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總會《匠人魂》曾介紹「玉鳳的旗袍店」陳忠信師傅。(圖/林政億攝/中華文化總會)

▲▼文化總會《匠人魂》曾介紹「玉鳳的旗袍店」陳忠信師傅,該集由黃鈴媛執導。(圖/林政億攝/中華文化總會)

▲▼文化總會《匠人魂》曾介紹「玉鳳的旗袍店」陳忠信師傅。(圖/林政億攝/中華文化總會)

湯佩儀進一步說,黃鈴媛導演曾以《咱是走車人》一舉拿下勞動金像獎的勞動紀錄片第一名,那是她就讀台灣藝術大學所拍攝的畢業作品,黃鈴媛導演雖然年輕,卻有著細膩且獨特的觀察角度,著實令人敬佩。

談到接觸紀錄片的源起,黃鈴媛在大學時期的畢業製作拍攝《咱是走車人》,以她上學途中經常遇到的公車女司機為主角,深度了解她的故事,並精準反應了當下的社會氛圍。這部獲獎的作品讓一向以為自己不愛跟陌生人講話的她發現,「原來把看似平凡的人物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會這麼有成就感」,從此便走上紀錄片導演之路。

而她執導過幾部文總出品的《匠人魂》影片,在她的鏡頭下,製作旗袍的老師傅,彷彿王家衛電影的主角,有著寂寥的浪漫;製鼓的人則帶著雄壯的氣魄,敲出細膩的精神。

黃鈴媛認為,「匠人魂」系列影片,讓她認識到這些課本不會介紹的優秀人物,他們每個人的故事原來這麼值得被看到,即便短短5分鐘的影片,至少要花1個月的時間做田野、溝通以及拍攝,依舊樂此不疲。

▲▼文化總會《匠人魂》曾介紹「玉鳳的旗袍店」陳忠信師傅。(圖/林政億攝/中華文化總會)

▲《匠人魂》曾介紹「玉鳳的旗袍店」,在黃鈴媛的鏡頭下,製作旗袍的老師傅,彷彿王家衛電影的主角(圖/林政億攝/中華文化總會)
 
拍紀錄片最辛苦的地方在哪裡?她表示,每部作品都有辛苦的地方,近期印像較深的就是日前萬華青山宮的影片,由於這是地方盛事,其中又有錯綜復雜的關連性,因此光是與「人」的溝通,就是一大難事。而在拍攝「台北夜巡-艋舺青山宮」時,黃鈴媛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該從什麼角度講述故事,最後她定調「傳承」,因為這些陣頭、家將,大多是一代傳一代,有著家族的緊密連結。
 
演員拍戲時,若太過投入當曲終人散時,有時會遇到無法抽離角色的情況;而紀錄片導演長時間與拍攝主題靠近,是否也會有類似情形發生?黃鈴媛說,這倒不至於,但會有無法「消化」的時候,所以當一部作品結束拍攝時,會需要一個「篩子」,慢慢的篩掉、消化一些東西,直到沒有雜質留下時,就可以再啟動下一部作品。
 
文總本週「文化很有事」單元,也會介紹台灣早期難得活躍在藝術界中的女畫家、「台展三少」之一陳進的故事。「ya總會上檔」則分享去年因為疫情而延後舉辦的城南有意思,今年則是如期在兒童節期間與辦下半年還有機會到中南部舉辦,讓更多大小朋友同樂。

影/《匠人魂》玉鳳的旗袍店:

影/《匠人魂》製鼓的人: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