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才能追求幸福感!演員哲學家邱昊奇神解析

▲▼邱昊奇《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圖/遠流出版)

▲邱昊奇被稱為「演員哲學家」,《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書寫與他人、與自己內在對話的過程。(圖/遠流出版)

文/邱昊奇

摘自/遠流出版《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在改變之前,我們都是表演者

「娛樂圈的誘惑比較多,你不會有受到誘惑的時候嗎?」
「會,我承認我會。」
「這樣不會讓交往的另一半沒安全感嗎?」
「老實說吧,我也會因為另一半對我的工作環境沒安全感這件事而感到沒安全感。」
「所以你認為自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嗎?」
「是。」
「那會對你造成什麼困擾嗎?」
「不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訪談的內容,算是相當典型的娛樂圈話題。我總是不知道該在什麼時間點切換角色,扮演一個讀者期待的應答者。或許我該說一個戀愛經驗中,缺乏安全感而造成風波的小故事,或是裝做說溜嘴地影射某個誘惑對象,填滿大家的想像空間。

「缺乏安全感會對我造成什麼困擾嗎?」一瞬間我完全出神了。不是第一次發生這種事,對方編輯的聲音愈來愈遠,輪廓也愈來愈模糊,那當下的我像是緊抱著一個想法就不顧一切往反方向奔跑的人。

「缺乏安全感會對我造成什麼困擾嗎?」實際上缺乏安全感不應該對我造成什麼困擾,對我造成困擾的很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畢竟「天生缺乏安全感」在當代的文化脈絡之下,已經廣泛地被用來替代「我不知道我該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來避免遭受失去」,對「安全感」感到匱乏而有所追求是人之常情,不一定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真正必須思量的問題是如何看待對於安全感的追求,以及用什麼方式追求安全感。

一派主流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追求安全感是人類的天性,就像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金字塔告訴我們的那樣,安全感的需求僅次於生理需求。於是,我們先是本能地追求安全感,接著發現這個追求難以恆久滿足,一部份未滿足的人,就開始認為自己「缺乏安全感」是個有待改進的缺陷。

同樣屬於人類的基本需求,為什麼我們對於「缺乏安全感」不像對待「缺乏飽足感」那樣,吃飽了還是會餓,餓了再想辦法找食物吃就好。「飽足感」這項需求本身不是問題,為了滿足飽足感而對食物有所追求也不是問題。問題很可能出在我如何看待自己缺乏飽足感這件事,以及我用什麼方式去滿足飽足感。

▲▼高敏感,寂寞,難過,傷心,細膩,心理學,勵志,人際。(圖/pixabay)

▲「缺乏安全感」被貼上負面標籤。(示意圖/Pixabay)

假如我懶得運動,又想減重,對於滿足飽足感這件事逐漸產生了罪惡與厭惡的感受,甚至導致厭食症,影響了健康。這就是我在如何看待自己缺乏飽足感這件事上出了問題。

而一旦感到飢餓,我就暴飲暴食,沒有控制在身體所能負荷的食量,造成消化系統的負擔,甚至把冰箱裡室友預留的晚餐給一舉消滅,造成他人的負擔,就是滿足飽足感的方式出了問題。

缺乏飽足感是自然的天性,人類必然的需求,無法總是被滿足其實很正常,但是缺乏安全感怎麼就被貼上了負面標籤?
你可能會說程度不同,有些人就是不容易缺乏安全感,相較之下,時常因缺乏安全感而產生的焦慮感受就是不好的狀態。

我們確實也不能否認,在某些案例中,因需求無法被滿足的壓力長期影響了內分泌系統,或是內分泌系統異常而影響了心智運作,需要依靠藥物控制,但除了嚴重到需要醫療專業介入的情況之外,我們還是有機會藉由深刻地理解,撥去層層人性需求的迷霧,找出既符合社會文化脈絡,同時滿足需求、安頓需求,或至少與需求和平共處的合適方案。

這樣想起來,為了照顧好這份需求,必須耗費我們大量的心力。它難道沒帶來任何好處嗎?如果今天有一個完全不會感到缺乏安全感的人,也就是說,他不會對安全感有所追求,那會是什麼情況?

安全感,追求的是避免失去。儘管我們知道所有的事物都無法恆久擁有,包括自己的生命;甚至更有智慧的人領悟到一切原先都不是自己的,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失去。我們心中依然難免地升起一股渴望,使我們去避免,或至少是延後這份失去的到來。

之所以會有追求安全感的念頭,就代表我們有所想望,有所喜愛,也因為我們深知彼此的脆弱與限制,所以渴求相互依賴、相互延伸。

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根本就不會想要和任何人聯合,締結打造超越個人的文明;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任何需求和喜愛,他當然不會害怕失去,也沒所謂缺乏安全感這件事。聽起來無比強韌,但是仔細去想,那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高敏感,寂寞,難過,傷心,細膩,心理學,勵志,人際。(圖/pixabay)

▲「從缺乏安全感到對於安全感的追求,這個過程竟然是幸福感的部分來源」。(圖/pixabay)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愛彌兒》裡說過,沒有任何需求的人是不可能對什麼東西表示喜愛的,我想不出一個對什麼都不喜愛的人怎麼能過著幸福愉快的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看,從缺乏安全感到對於安全感的追求,這個過程竟然是幸福感的部分來源,就如同飢餓能使食物特別美味一樣。一個從未對安全感有所追求的人,是個毫無喜愛之心的人,他很可能正過著如機器人一般索然無味的人生,這樣真的有比較好嗎?呼,幸好我還會缺乏安全感。

回到最初的思量,為了滿足對於安全感的需求,對於它的本質,我們願意花多少心力去理解?只有理解它,它才不會輕易被當成逃避責任的理由。當我不再將「缺乏安全感」阻擋在一切思考面前,更寬廣的思路才會為我開展,原先晦暗難解的迷霧,才有機會變得清晰。

為了滿足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我們用什麼方式去追求?我們做出了什麼行動?而這項看似能立即滿足需求的行動,實際上會讓我們更加靠近還是遠離自己所嚮往的好生活?

在一段關係上,最初的追求想必是希望藉由彼此精神上的交流,相互依存而提升生活品質。不過一旦認為自己缺乏安全感就草率做出了超過對方所能承受的作為,未能拿捏好需求與追求之間的平衡,就是簡化了生活的複雜性。

如果沒能恰如其分地正視這份複雜性,對方就會因為我對於安全感的追求而被愈推愈遠,同時,我也親手將自己內心嚮往的生活給埋葬了。

或許直覺上來想,這其中有一些古怪之處,難道在一段關係之中我們只能小心翼翼地維持平衡,甚至容忍對方做出破壞彼此信任的行為嗎?

我想,這些不難想像的困境也含括在生活的複雜性之中。生活不只一個向度,除了人與人關係之間的平衡,也包含了現實與理想生活之間的平衡。該做什麼樣的取捨,我們必須負起全盤思量的責任,問題的根源可能錯綜複雜,超出我們現有的能力範圍。

但是無論如何,這都不會是「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邱昊奇《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圖/遠流出版)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在改變之前,我們都是表演者》,作者邱昊奇,新生代演員,被人稱為「演員哲學家」,曾出演偶像劇《你照亮我星球》、《已讀不回的戀人》、電影《終極舞班》,曾因網路微電影《十二星座男生篇》掀起話題。

「生活即戲,你如何演好你自己?一個演員將帶你看見,人生中情感的排練場,思考的表演課。邱昊奇全散文創作,書寫與他人、與自己內在對話的過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