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國人來說,臺灣道路有一個很獨特的文化,就是馬路上的機車特別多,因此交通尖峰時段不乏見到在車陣中穿梭鑽行的機車,以及四輪、二輪汽機車爭道的現象屢見不鮮。
在這樣的行車文化下,為了趕時間,部分未能遵守交通規則的汽機車駕駛,任意變換車道或轉彎車未禮讓直行車等,以致險象環生。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資料顯示,以臺北市來說,近五年來,因車禍發生死傷的人數,每年約2.7萬人以上,而差點與其他車輛發生事故而未發生實際傷亡或車損的情形,更是不計其數。誠然,在面臨行車事故或行車糾紛時,事故或涉及糾紛的當事人心理都是不好受的,但無論如何,事故或紛爭的當下,保持一顆理性平靜的心,往往是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的事。
實務上常常看到一些情形是,部分汽機車駕駛人因不滿其他駕駛人的行為,透過閃燈、鳴按喇叭,甚至逼車、擋車等方式,對其他駕駛人造成干擾與妨礙,以上這些行為若程度較嚴重,可能涉及刑事責任。例如,若無正當理由而任意逼車,或將車擋在他人行向前方,阻止對方前行或離開,都可能構成《刑法》第304條規定的「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要件,進而觸犯強制罪,最高可處3年的有期徒刑。
或許有人認為,如果是在同向還有其他車道的時候擋車,因為對方還有移動的空間,可變換到旁邊車道,所以不會成立上面說的強制罪。實則不然,因為擋車的時候確實已經妨害到他人行駛在同一車道的自由與權利,無論對方事後採取什麼應對措施,都不會影響強制罪的成立。
若更為嚴重的擋車及逼車,除了迫使他人停車外,更可能使後方車輛為了避免追碰撞,而需要緊急煞車或跨越分向限制線。實務上認為,只要行為人的行為造成其他人、車不能或難以往來通行,如果想要通行,將使人、車可能發生公眾往來的危險,且行為人主觀上也可以認識到這樣的結果,並且使之發生時,另外會成立《刑法》第185條規定的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最高可處5年有期徒刑。
總之,駕車上路,不免會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狀況,如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勿因一時衝動而觸法,才是最安全回家的路。(本文轉載自台灣司法人權進步協會粉絲頁)
好文推薦
●洪敏超,台北地檢署檢察官,台灣司法人權進步協會會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