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晶片與鳳梨「2021年驚醒台灣」 產業、市場全陷窘境!

2021年04月23日 18:47

▲▼總統蔡英文力挺台灣鳳梨。(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蔡英文力挺台灣鳳梨。(圖/總統府提供)

記者張寧倢/外電整理報導

疫情拖垮全球經濟,台灣2020年經濟成長率竟達3.11%,是30年來首度超越中國,今年更預計以4.64%創下7年來新高,其中半導體產業被普遍視為這波經濟成長的主因。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2021年3月出現「鳳梨銷陸危機」與「全球晶片荒」正巧點出台灣產業的正面優勢與反面隱憂

▲▼台積電。(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台積電。(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BBC以「晶片與鳳梨:2021年讓台灣驚醒的兩場大戲」為題刊出報導,其中提到,在各國出現「晶片荒」的當下,台積電以技術優勢成為全球晶圓代工的領頭羊,市值躋身全球前十大公司,顯示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1日強調,半導體是台灣第一個於全球競爭中,獲得相當優勢的產業,「這優勢得來不易,守住也不易,他呼籲政府、社會、台積電要努力守住。」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記者湯興漢攝)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記者湯興漢攝)

然而,中國3月禁止台灣鳳梨進口事件卻揭露了,台灣許多產業並不如半導體業順遂,農業便是其中沉重的一環。2012年,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便曾公開抨擊台灣經濟產業與中國過度緊密,2016年當選總統後,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台商回流」,但目前看來,容易被取代的產品,如低單價的水果與國內旅遊業仍仰賴中國市場。

報導提及,對於台灣經濟是否「過度依靠單一產業」或「單一市場」,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林夏如分析,台灣的傳統製造業(如紡織業)等中小型企業的員工薪資,自2000年以來就陷入了長期停滯,儘管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但台灣對東南亞國協(ASEAN)貿易比重卻從2017年的16%下滑至2020年的14%。

▲台灣鳳梨吃起來!關廟直送 新竹市農會邀用新台幣下架。(圖/記者陳凱力翻攝)

▲台灣鳳梨面臨出口壓力。(圖/記者陳凱力翻攝)

林夏如強調,台灣企業很少嘗試開發全球市場、尋求多元化的全球貿易與投資伙伴,主因並非中國的干預,而是因為台灣企業仍「不夠國際化」,本土企業視中國為較容易來往、得到利益和成長的市場,自然不願尋找新市場。此外,台灣也不能忽略,美國也不願意將半導體產業全部拱手讓給台灣,拜登已多次示警,美國盡全力發展本土半導體產品。同時,中國也在追趕在先進制程的技術,並將其視為超前美國的重要戰略。

▲▼總統蔡英文力挺台灣鳳梨。(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蔡英文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圖/總統府提供)

報導稱,分析人士解釋,台灣已陷入「高收入陷阱」,當代高收入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薪資不再成長的困境,而且這是早在疫情前就存在的問題,前幾年,輿論討論熱烈的「悶經濟」便是在描繪台灣受薪者對於薪資停滯、發展有限的苦悶林夏如說,台灣2019年的家庭負債佔GDP比高達86.7%,而20至24歲的失業率為12%,是全國平均失業率的3倍,顯示出年輕世代在未來面臨更嚴重的債務。

林夏如認為,「高收入陷阱」無法倚賴單一市場或產業解決,當務之急須先解決產業不夠國際化、高度依賴單一市場及產業的窘境,才能在半導體產業的帶領下走出困境。面對中國壓力,台灣需要加強與國際組織連結,在蔡英文政府擴大進口美國豬肉後,台灣需要加快與美國談判,盡速加入與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在美方協助下加入更多國際組織。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