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皓捷/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先說結論:「種類多樣性不重要、沙埋歷史是重點」
種類多樣性不重要
沙漠灌叢的種類多樣性低,但沙漠生態系有其獨特性;應該沒有人會認為將沙漠生態系完全毀掉沒關係。評估開發的生態影響,應該以開發場址的特定物種、生物群聚或生態系的獨特性或不可替代性為討論重點。而不是種類數。
自然保育強調生物多樣性熱點的重要性。但那是在談保育,而非開發。當資源有限時,保護多樣性熱點,其意義在於用最少的經費,保護最多的物種。但並不能反過來說,一個種類多樣性高的地方被開發,就會有最多的物種滅絕;生物並不是只分布在那裡。如果開發案場的物種大多是廣布種,那麼種類多樣性再高,對個別物種的存續而言,並不會發生不可逆的傷害。所以是否具有獨特性或不可替代性,才是討論重點與評估關鍵。
▲桃園藻礁。(圖/ET資料照)
種類多樣性是假議題的另一原因是空間尺度。生物多樣性熱點保育的討論尺度是全球的,或至少也是全臺尺度。但是三接案,不論觀新、大潭或白玉藻礁,空間上是相鄰且連續的;討論哪一樣站或哪一段海岸的多樣性比較高,沒有太大意義。不同樣站,只是對同一個母體的不同抽樣;邏輯上,不同樣本之間的差異,也不過就是抽樣誤差。微環境會變動、研究也有限制,都可能造成在不同時空採樣的結果,彼此有所差異。
在種類數的議題上,可以討論的是依據物種—面積關係,評估開發可能造成桃園海岸整體藻礁生態系的種類數(亦即gamma diversity)減損的狀況。整合現有各個調查報告的樣站原始資料,再以重複抽樣方式,應該足以建立物種—面積關係曲線,而據以評估。
特定種類的族群密度也是同樣邏輯。爭論哪一段海岸的族群密度比較高,其實沒有意義。各樣區之間的族群是一體的;這涉及另一生態學概念,即關聯族群。
關聯族群與關聯群聚
關聯族群(metapopulation)與關聯群聚(metacommunity),是評估三接開發案生態影響程度的重點。甚麼是關聯族群?生物在某一棲地斑塊(habitat patch)的所有個體,不會終其一生都只存活在那塊棲地。可能有些個體往外播遷擴散,也有些個體從它處播遷過來。因此在討論族群動態的時候,所有棲地斑塊必須一起討論。
斑塊品質影響該地生物的族群動態。如果出生率大於死亡率,使得族群不斷增長,那麼該棲地斑塊的個體就會向外播遷擴散;這樣的棲地稱為source habitat。相對而言,如果死亡率大於出生率,那麼族群就會萎縮,此一棲地斑塊稱為sink habitat。理論上,sink population最後應該會完全滅絕,但因為不斷有個體從source habitat播遷過來,而存續著;此過程稱為救援效應(rescue effect)。
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不能用族群密度高低判定一個棲地斑塊是source或者是sink habitat;個體密度高的斑塊,也有可能是sink habitat;當不斷有個體從source habitat過來,就會觀察到高密度。因此不是挑族群密度高的棲地斑塊保育就萬無一失。
而關聯群聚則是藉由生物播遷而彼此互相連結的數個地區群聚(local communities)。除了關聯族群的source–sink動態之外,種間交互作用對物種的播遷拓殖能力之影響,以及各棲地斑塊之間環境異質性差異與物種的棲地選擇,都會形塑最後呈現的關聯群聚樣貌。
大潭三接案,應該要討論的是預期會受影響的斑塊或區域,例如直接開挖的地區、以及可能因為突堤效應而積沙的區塊,是不是屬於重要的source habitat?會不會影響到整個關聯族群或群聚的source–sink動態?如果沒有太大影響,那麼就比較不需要擔心開發衝擊。反之,如果開挖區或沙埋區是重要的source habitat,那麼就應該要因應調整。
▲桃園大潭藻礁 中油天然氣三接棧橋。(圖/記者屠惠剛攝)
沙埋歷史很重要
生態學家討論目前看到的生態樣貌(pattern),但也重視形成現況的過程(process)與機制(mechanism)。大潭藻礁近期才從沙埋露出,殆無疑義。這提供了一些科學研究的重要線索。一是群聚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包括演替的過程與機制,以及很重要的演替速率。另一是生態回復力(ecological resilience)。而從曾經沙埋,到今天看到的藻礁生態系現況,顯然不用太擔心工程意外造成的破壞。生態回復力,是評估環境影響的重要面向。
▲桃園觀新藻礁空拍。(圖/記者林振民攝)
另一個科學線索,是曾經沙埋的藻礁生態系,現在分布的物種,其種源與播遷拓殖過程為何?如果柴山多杯孔珊瑚只存在柴山與大潭,那是所謂的間斷分布。間斷分布的發生需特定條件配合。所以到底是間斷分布,還是我們根本還沒弄清楚牠的分布?但無論如何,曾經沙埋的地方,至少在沙埋時不會是source habitat。這在保育策略與工程影響評估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討論依據。
地景保育還是生態保育?
地景保育或生態保育,考量因素不同。地景是不可回復的;生態則會演替、具有回復力。如果是地景保育,那麼突堤沙埋的影響可以不用理會,只需討論實際開發面積的佔比,以及工程意外可能造成的礁體損失,可不可以接受。如果重點是生態保育,那麼直接開挖與沙埋區域是否是source habitats?開發造成gamma diversity的損失有多少?就可能是重點。但是工程意外造成的干擾相對就可以比較寬容,因為生態是具有回復力的。當然,也可以同時要求地景與生態保育,但是各項論述與考慮因素還是不應混為一談。確認議題,才能好好討論。
▲總統蔡英文接見環保團體。(圖/總統府提供)
熱門點閱》
► 生育率墊底》鬼才阿水/孕育生命是兩人愛的結晶 但不該是唯一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許皓捷」臉書,原標題為「藻礁保育與三接案的生態思考」,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