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演習。(圖/記者李毓康攝)
● 吳崑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漢光演習正在進行,各軍種各級參謀正透過JTLS等電腦兵推系統進行模擬,但有些東西是電腦算不出來的。故在此不揣固陋,提出若干建言。
先從最簡單的事情談起。國軍要打的是防禦作戰,不論灘岸殲敵還是城鎮守備,都需要大量的臨時防禦設施,例如壕溝、碉堡、和堡壘陣地。
▲2020年漢光演習。(圖/總統府提供)
對於同樣的臨時工事,美軍用的是艾斯科防爆牆(HESCO),這是一種從民用擋水牆轉用於軍事的簡易器材,類似蛇籠加上布框,內填泥土或砂石,可以折疊載運,快速建立足以抵擋機槍等輕武器及砲彈破片的防禦工事,甚至擋得住RPG,是種低科技但高效益的產品。
▲艾斯科防爆牆。(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美軍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最少已用了十年,中國也在仿製,而我們國軍,仍在流汗耗工填沙包。如果沙包的防護效益是1,艾斯科就是10;沙包的施工時間是10,艾斯科差不多只有1。一車艾斯科配一台怪手或小山貓,就能取代一整連的粗工,國軍為什麼至今仍未使用?
這個問題背後牽涉到第二個問題,便是戰術觀念與思維落後。海、空軍向來是科技兵種,但我國陸軍已經近70年沒打過仗,留下的步兵傳統與戰術,是基於當年拉伕來的部隊所設計的,恐怕比二戰還要前代,完全不符現代規格。
舉個例來說,二戰美軍便已教導其步兵,如果遭遇敵軍,應以一部守住正面,另一部繞到敵軍側面或背後開火攻擊。任何一支部隊單純面對正面敵軍,多能從容應付,但受到夾擊火力便易慌亂。但在步校基礎訓練與後備訓練中,多的是橫列一排人提槍快跑前進,幾乎沒有進行過這種側背攻擊的訓練。
▲美國軍隊進行軍事演習。(圖/US DoD)
陸空聯合作戰是另個鮮明例子。二戰美軍便已有一整套「密接支援」的陸空聯合作戰準則,有些地面上空軍聯絡組人員本身就是飛行員轉來的。韓戰中,美軍陸空聯絡組常派至營級基層,甚至更小的特遣隊,精準到可以讓炸彈落在眼前50米之處。現代美軍更已發展出一整套精確、即時的C5ISRT系統(指揮、管制、通訊、電腦、網路、情報、監視、偵察、及目標標定),我們的C4ISR系統卻才剛進入聯兵營進行驗證,仍待磨合。
接著談第三個問題:縱深防禦。中共的步兵戰術源自於其游擊戰傳統,毛澤東還寫過長文,大談如何從游擊戰轉為運動戰。但古往今來,所有運動戰最怕的是縱深防禦,德軍曼斯坦在庫斯科,蘇軍朱可夫在柏林城前,都被好幾線組成的縱深防禦搞得損失慘重,進度緩慢。但我國軍長期以來一直強調灘岸殲敵,忽略縱深防禦,請問,如果在共軍火力制壓與機降突穿下,灘岸防禦被擊潰,國軍就要棄守了嗎?
現實上,共軍早已發展出大規模的視距外機降突擊戰法。不論從陸上機場,或075登陸艦上,共軍隨時可以機降上萬部隊於我軍戰線後方,攻擊政軍要點、補給基地、砲兵陣地、機場港口、以及交通要點,只要沒被刺針飛彈和防空火力打下來,落地便能形成有效戰力,請問國軍要如何因應?
▲解放軍海軍075型兩棲攻擊艦。(圖/取自航母戰隊微博)
灘岸殲敵聽來民眾很安全,但共軍會乖乖從海灘上慢慢爬過來嗎?多年裁軍之後,負責守備高雄港的陸戰隊只有不到1萬人守這薄薄一線,兵力夠嗎?裁軍裁成這樣,你以為老共都不知道嗎?
國防部也許會說,我們可以徵召後備兵力。這就牽涉到第四個問題,陸軍需要後備兵力來幹什麼?有沒有相應的訓練與準備?
先不嘲笑所謂的宮廟動員,那也許只是辦公桌後的打鐵腦袋想出來的應付之辭。但現在國軍的後備動員演練,也不過是增加兵員人數而已,從沒見過與作戰需要結合的有效計劃。
例如:使用前述的艾斯科防爆牆急造防禦陣地,就需要動員大量怪手與小山貓,這些專業化後備兵力調查過嗎?後備部隊對高科技裝備熟悉度不足,只能使用輕裝,那就得加強機槍、狙擊槍、迫砲等配備,甚至大量以軍用套件改裝民間既有車輛、晶片等資源以為軍用,現在有嗎?美軍國民兵的訓練與裝備是可以直接丟上高強度戰場的,我們行嗎?
除了盲目徵兵,國軍大可思考組建類似鄉勇團練的志願後備役來加強兵力,可能更加有用。開放各縣市營區經營民營靶場,在地兵員定期訓練,強化射擊與作戰能力,並熟悉彼此。後備單位可自行制定運作各項維生、後送、補給方案,平時還可以協助救災。既減輕國軍負擔,又為國軍防禦體系建立縱深。如此,宮廟也不是不能納入後備系統,只是作為據點或支援系統而已。
▲海軍陸戰隊反恐特戰操演。(圖/記者李毓康攝)
第五個問題還是陸軍的態度問題。由於不打仗久了,防空、制海、反登陸之順序深植軍心,使陸軍私下多有馬虎心態。更有不少政客覺得打到陸軍就該投降了,助長這種鬆散氛圍。在立法院,也是陸軍出身的將領最愛談兩岸關係,覺得兩岸關係好就可以輕鬆點了,反而海空軍將領比較認真。這才是陸軍出身的邱部長,最需要優先糾正的問題。
軍隊跟企業一樣,能力不足還可補強,犯了過錯還可修正,但心態不對,便該立馬汰除,否則必成組織毒瘤。
最後一個問題是情報,這也是最重要也最難解的問題。英、美許多最聰明的人才都跑去搞情報,但台灣軍隊想升官就得搞作戰。現實上,國家承平之時,最重要的是情報,戰時最重要的還是情報。1953年的東山島戰役,是國軍第一場三軍聯合作戰,精銳傘兵傷亡過半。因為G2算錯了潮汐,讓陸軍上不了岸,傘兵孤軍打了一整天才取得接觸。
▲兩棲登陸作戰效能。示意圖(圖/軍聞社)
美國西方公司顧問何樂伯在其書中,描述過這段不可思議的情節,還有空降部隊找不到通訊器材、參謀會議中擬好的通訊頻道分配表居然沒有下發,以致各部隊不能連絡,指揮官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整個情報與通訊作業一塌糊塗,導致整場戰役失敗。
總結來說,海、空軍近年天天面對中共威脅,螺絲已經在栓緊了,但陸軍卻還沒有跟上。陸軍必須在心態上準備明天就要打一場真實的戰爭,情報上能準確掌握敵軍的能力與企圖,編裝上力求跟上美軍水準,而且就是從艾斯科防爆牆這種低成本的好東西著手,而非一味花大錢買名牌。進而以做文宣的積極度,用力提升每個單位每個人的戰力,成為一支值得尊敬的專業軍隊。如此,才有能力去召集更多的人參與後備動員,組建起足以防衛全台,擋住共軍縱深穿插的縱深防禦,才能真正建立全民對國軍的信心。
▲大陸70週年閱兵時,解放軍空降部隊攜帶的新式突擊步槍。(圖/翻攝新華網)
真心建議,下次漢光兵推,讓美軍顧問帶一隊人馬來扮演一次紅軍,我們才會真正理解現在國軍與國際規格的差距。
台灣大多數人都當過兵,國防部各單位是認真的還是打混的?長官們是能幹的還是虎蘭隊的?大多數人心中自有公評。真正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公評過後的「信心」上,而不只是文宣塑造的「相信」上。兵凶戰危,喊打喊勇的與真能打贏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長官們請分清楚。
▲戰場上生死一瞬間,任何判斷及決定都事關重大。(圖/翻攝自The Special Air Service 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熱門點閱》
► 吳崑玉/唐湘龍、賴岳謙、陳以信等人的恐嚇 僅是一種絕望中的求救
► 吳崑玉/北迴鐵路是日本人蓋的?此種史觀與習大大有啥不一樣?
► 蘇育平/從「中東小巴黎」到「失敗國家」 我們能從黎巴嫩學到什麼?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