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典貼出天氣圖,並用一條紅線畫出副高一路從太平洋西伸到中南半島。(圖/翻攝鄭明典臉書)
記者陳俊宏/台北報導
梅雨哪時來?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今天(6日)表示,梅雨前期副熱帶高壓增強是很正常的事,但副高越來越強,今年則可以形容成「超強」,那就不是很正常了!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則說,未來這兩周都還看不到有較大解決旱象的雨勢,只能靠較小零星規模的午後陣雨,這還是日不敷出。
鄭明典在臉書貼出天氣圖,並用一條紅線畫出副高一路從太平洋西伸到中南半島。對此,有網友留言「求翻譯」;鄭回「不希望過度簡化問題」;該網友又說「請問有哪些可能性」;鄭答「總統也問這個問題。」
氣象局介紹,太平洋高壓為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屬於海洋性氣團,全年都定居在太平洋上,海洋氣團的強度與範圍因季節冷暖而改變;當季節變暖時,它也會隨著活躍起來,強度、範圍因而大增,讓台灣與中國大陸吹起溫暖潮溼的西南風與東南風,是造成季節性暴雨的主因。
氣象局說,由於海洋氣團位置和範圍的不同,造成的天氣型態也不一樣,太平洋高壓的邊緣屬於雲雨地帶,使地面容易下雨且雨勢較大,氣象預報上會使用受「西南氣流」或「偏南氣流」影響的用詞;在它西伸或東退的過程中,會造成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型態;當氣團中心移動到台灣上空,天氣是晴朗炎熱的,都市地區受到熱島效應的影響,高溫發生頻率增加;冬半年太平洋高壓偏弱,對台灣較無直接影響。
▼外界期待梅雨替台灣解渴。(圖/資料照/記者黃克翔攝)
氣象局指出,除了太平洋高壓的強度以外,太平洋高壓的位置移動也為影響台灣氣候一重要因素,例如在梅雨季的時候,若其位置位於台灣附近,使得西南氣流輸送而來的水氣帶,主要位於台灣的北方海面或華中地區,此時梅雨鋒面雖然離台灣不遠,但可以帶來的雨水偏少,使得梅雨季面臨雨量偏少或雨季較短的現象。
氣象局表示,比較近幾十年太平洋高壓於夏季(6月至8月)的強度變化,可發現早期在1950至1970年代最西只到達東經135度左右,但近年來太平洋高壓有越來越往西延伸的趨勢,西伸的位置已覆蓋至台灣上空,甚至在2014年西伸的位置已到達華南,副高強度增強使得近年來夏季平均溫度偏高,極端高溫日數也有偏多的趨勢。
彭啟明則在臉書說,中國南方在過去1、2周可以顯著看到有鋒面不斷發展,未來也是如此,環境機制非常像是典型的梅雨季的特性;日本也把沖繩的入梅日期訂在5月5日,較往年早了5天;當然每個國家對於梅雨的定義及預測都不大相同,只不過發展的位置都顯著在台灣的北方,當地有劇烈的較大雨勢,但就是沒有接近台灣。
彭啟明提醒,如果持續下去,的確有機會到5月底前台灣的降雨比平均值來得少,甚至偏少機會很高,至少未來這兩周都還看不到有較大解決旱象的雨勢,只能靠較小零星規模的午後陣雨,這還是日不敷出,還是要加大省水力道,多撐久一點,才能夠共度難關。
副熱帶高壓 梅雨前期副高增強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副高越來越強,今年則可以形容成"超強",那就不是很正常了! 圖片來源:CIMSS
由鄭明典發佈於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