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左)指出,口罩戴的密合度大幅影響阻絕病毒氣膠的效率,當口罩的空隙增加1%時,其對於小於2.5微米的氣膠微粒的阻絕效率將下降50% 。(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正式承認氣膠(亦稱氣溶膠)傳播為COVID-19主要傳染途徑。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疾呼社會大眾提高警覺,她強調,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口罩戴的密合度大幅影響阻絕病毒氣膠的效率,舉例而言,當口罩的空隙增加1%時,其對於小於2.5微米的氣膠微粒的阻絕效率將下降50%。
中山大學研究說明,氣膠為懸浮於空中之微小液滴或顆粒物質。人們平時講話、唱歌、咳嗽,甚至僅是呼吸,就會釋放出許多大小在5微米以下的氣膠。當COVID-19感染者進行這些呼氣動作時,病毒即可透過呼氣氣膠釋放到環境中。
王家蓁指出,隨著新冠疫情持續全球肆虐,迄今各類最新研究證據陸續發表,包括實地空氣採樣量測分析、流行病學統計、臨床及動物實驗以及氣動力學模擬等研究結果,終促使WHO於今年4月30日正式承認氣膠傳播為COVID-19主要傳染途徑。自疫情爆發以來,層出不窮的超級傳播者事件皆直指氣膠傳播為主要途徑。先前紐西蘭也發生防疫旅館的群聚感染,經過調查後發現氣膠傳播為主因;國外也已發生多起在遵守社交距離及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依然導致醫護人員感染的事件,也歸因於氣膠傳播。近期國內更爆發多起群聚感染事件,導致社區傳播風險大幅提高。
王家蓁表示,通常在無症狀患者未佩戴口罩或任何防護措施下,氣膠傳播會成為主要感染途徑。已有研究指出,有相當高比例的COVID-19患者在檢驗確診時為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且有超過五成的COVID-19感染是在感染者無症狀下導致傳染的。面臨國內疫情嚴峻的時刻,她特別提醒社會大眾提高警覺,尤其注意佩戴口罩時的密合度,「一定要戴好戴滿」。
「以往大家誤以為氣膠傳播只會發生在遠距離,卻忽略了氣膠顆粒濃度實際上在離感染源愈近的距離才是愈高,且導致感染機率愈大的。」王家蓁說,近期國外研究指出N95、醫療口罩及棉布口罩等不同材質的口罩對於過濾含有SARS-CoV-2病毒氣膠之效率,結果顯示N95具有最高的氣膠過濾效率,但其他材質的口罩亦有一定的過濾效率及保護力。
此外,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團隊針對口罩密合程度對於過濾不同粒徑大小的氣膠之效率進行測試,發現當口罩表面空隙增加1%時,雖然對於10微米的微粒尚有將近7成的過濾效率,其對於過濾小於2.5微米的氣膠的效率卻減半,當口罩空隙增加至2%時,其過濾小於2.5微米的氣膠微粒的效率只剩下完全密合時的1/3。王家蓁提醒大眾,除既有防疫措施外,加強注意佩戴口罩的密合度、加裝配有高效能濾網的空氣過濾淨化裝置、加裝紫外線(UV C)空氣消毒裝置、避免到人多擁擠、通風不良的區域,將有助降低氣膠傳播的感染風險。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