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分析「疫情露曙光」 公布5大QA:最快明天、最慢6月初確診下降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今(20)撤離院內病患,化學兵消毒。(圖/記者林敬旻攝)

▲化學兵消毒。(資料照/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徐政璿/台北報導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曾任衛生署長的嘉義市前市長涂醒哲24日卻在臉書撰文,以「發病日」數據判斷「疫情已見曙光」;他25日再度分析,若依照5月19日全台發布第三級警戒,潛伏期估算一周的話,約在5月26日左右,也可能出現初步成果,即便從5月19日估算兩周潛伏期,最慢到了6月初,也應具備有意義的下降結果

涂醒哲表示,從5月11日起行政院蘇貞昌院長宣布要收心,到5月18日發病日的曲線已向下展現效果,如果依照流行病學,在防疫政策實施後,兩段潛伏期約14天來看,如果防疫警戒有落實,5月26日應該可以看到更好的結果。

涂醒哲說,若依照5月19日全台發布第三級警戒,潛伏期估算一周的話,同樣約在5月26日左右,也可能出現初步成果,即便從5月19日估算兩周潛伏期,最慢到了6月初,也應具備有意義的下降結果。

不過,涂醒哲強調,當然這是在二級和三級警戒有徹底實施,國人自律禁足,地方政府快速找出無症狀感染個案,才有理想的結果,這段期間,期待大家一起努力,讓病毒傳無可傳,盡快看到「全民動員保健康」的防疫結果。

5大QA:

1.前文「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發病趨勢」的圖表是真的嗎?還是假訊息?


這是來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在5月22日統計的數據資料,但因每天確診個案,會按其發病日校正回歸,故這張圖每天會有些許變化。

2.為什麼要用 #發病日 當作大型社區散播降低的指標?


大家都很關心指揮中心每天新增的確診人數,不過,從個案感染、就醫、醫師診斷、採檢、通報行政流程、研判,到最後指揮中心公告案例數的流程,可能會出現檢驗塞車等原因,導致每天公布的確診人數忽高忽低,使得大家各說各話,沒有辦法明確指出,到底這波疫情何時可以趨緩?

因此我提出以「發病日」當作這波流行病學的重要指標。因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何時被感染?感染日不容易抓得很精準,也有不少人完全沒症狀,是在疫調時被撈出來,更不知何時受到感染。

但有症狀的病人,通常會知道自己的發病日,只要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沒有多大變化,以有症狀感染者的變化趨勢,來代表所有感染者的變化趨勢,是較為合理的。
問題

3.日前有 #採檢及檢驗塞車 問題,如新北市最晚有延後六天才確診的案例,中間會不會有持續傳染的疑慮?

採檢站的設立如果不方便,或處理採檢的人力不足,就會造成採檢塞車問題,後續如果檢驗人力不足,也會造成檢驗塞車問題,這些問題累積起來,指揮中心就無法即時拿到數據資料。

雖然地方政府努力增加篩檢站,實驗室努力在增加人力和設備,但檢驗量突然暴增,再努力也趕不上個案增加的速度,等到開始改善,才能把確診個案往前「#校正回歸」到原本的採檢日。
只有這樣才能讓數據歸真,也能較清楚地判斷防疫政策的成效,並依照數據分析的結果,來改善政策不足之處。

但外界不了解這種科學資料處理的慣例,反而覺得指揮中心蓋牌或修飾疫情,加上有心人士再搧風點火,就會重創國人對指揮中心的信任,對疫情防治有害無益。

依照目前整體的檢驗量能來看,會出現「塞車」情況,採檢及檢驗的延宕,如果沒有對受檢人施以完整SOP教育,任其在外自由活動,當然會造成疫情擴散。因此,政府要盡速增加篩檢場所,補足及調配專業人力,以縮短等待天數,才能從源頭改善。

4.目前針對有症狀的民眾做快篩,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快篩和普篩的差異在哪裡?

一般人認為 #普篩 就是不管高危險族群與否,都來作全面篩檢,以為能找出所有感染者。我認為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做法,如同香港經驗顯示,不見得都每個人都會來篩檢,因此也沒辦法撈出所有感染者。

更何況,#快篩常使用抗原抗體系統,會有較多假陰性及假陽性的問題,治絲益棼,也浪費寶貴的專業人力、資源及時間。

台灣的資源相對有限,正確做法應 #針對發生問題的地區來擴大篩檢,指揮中心稱為「精準」擴大篩檢,相對較為負責任,也保留採驗人員的量能,用在真正需要篩檢的地方。
問題

5.哪些是民眾一定要知道的防疫事項?這兩周可能是阻止傳播鏈的黃金期?

台灣是一個幸福的國家,政府透過嚴密隔離、疫調、檢疫,把所有可能的個案阻擋在外或居家檢疫,不讓病毒跑到社區中,為大家爭取一年半的時間,讓台灣可以接棒疫苗使用。

如果這一年來,沒有指揮中心的「#快速專業做防疫」,可想像去年台灣的疫情將有多嚴峻,然而,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高素質的配合,及對指揮中心的高度信任。

我認為,過去一年多是台灣的防疫1.0,目前進入防疫2.0,不能只靠政府,全體國民要更落實自我的防疫,進入到「#全民動員保健康」。

政府的邊關防疫及檢疫仍然會繼續執行,但2.0版的全民動員保健康是自我禁足,減少接觸。戴口罩,勤洗手,不摸眼口鼻最重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