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採購不足!美媒談台灣「過度自滿」 電水短缺恐釀半導體危機

▲▼ 台灣疫情升溫,軍人穿上防護衣在萬華執行消毒作業。(圖/路透)

▲台灣疫情升溫,軍人穿上防護衣在萬華執行消毒作業。(圖/路透)

實習記者徐于文/綜合外電報導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4日報導,台灣自疫情爆發以來,長期居全球抗疫典範,但政府因此「過度自滿、目光短淺」,同時政治衝突不斷爆發,阻礙當局危機應變能力,確診數短期快速飆升逾8000例,更面對電力、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嚴重破壞全球關鍵半導體供應鏈。

駐台資深記者希爾頓(Hitlon Yip)報導中指出,全球第一個完全執行防疫措施是台灣,一年多來成功阻止疫情擴散,飽受全球高度讚揚,確診數在5月前少於1200例,死亡人數更只有12人。全球封城時期,台灣民眾仍維持正常生活,照常開放工作、學校、夜生活、音樂會、宗教聚會等。

然而,「防疫的成功掩蓋許多缺點」,其中包括疫苗採購不足、機組人員只需短暫3日隔離、無視國外疫情走向的「自滿情緒」。希爾頓強調,台灣僅是把病毒拒門之外,與世界隔離,追蹤所有接觸者足跡,卻沒有對大規模社區爆發做出準備,低估新變種病毒強大傳染力,簡單來說,「台灣一直以2020年抗疫方法,抵抗今年的疫情。」

▲▼ 外媒關注台灣疫情。(圖/路透)

▲台灣疫情持續上升,引發外媒關注。(圖/路透)

自4月爆出的「華航諾富特染疫案」,本土病例持續擴散全國多縣市,大量病例數與地理位置皆讓當局措手不及,而政府在確診量飆至單日三位數前,多次拒絕提高警戒級別,中央與地方政府更爆發多起衝突,拒絕攜手積極解決問題。

報導強調,台灣政府、特別是衛生部長陳時中長期有效應對疫情,值得全球高度讚揚,但須為沒有做好大規模社區爆發準備,承擔相應責任。

《外交政策》分析,台灣檢測資源短缺,當局自5月22日持續以「奇怪雙重形式」報告本土病例,包括新病例與「校正病例」,後者將個案回歸前6日至12日數據,突顯檢測能力的不足,電腦檢測系統更一度因負擔過大,堆積逾3萬「未處理」檢測病例。

同時,政府忽略疫苗重要性,未積極獲取足夠劑量,如今更在疫苗取得渠道遭遇瓶頸,截至6月1日,全國僅不到2%民眾接種疫苗。當局辯稱,台灣早已與莫德納(Moderna)、阿斯利康(AZ)等廠商簽署協議,但因中國刻意阻擋疫苗進口,時程才被推遲。

除此之外,台灣面臨嚴重電力短缺問題,高雄電力發電廠5月13日與17日出現故障,5日內二度造成全國性停電,事後將原因歸咎為電力供給能力不及需求量。此事件反映台灣能源緊張現況,包括有意縮減核電、推遲建造液化天然氣廠、緩慢使用再生能源等。

▲▼ 台灣乾旱,日月潭。(圖/路透)

▲台灣遇55年來最嚴重乾旱。(圖/路透)

希爾頓更強調,氣候變遷、嚴重乾旱、水資源短缺嚴重影響台灣半導體產能,台灣半導體在2020年佔全球市場63%,單憑台積電就佔全球市場的54%,而隨著晶片需求大增,半導體產量大幅提高,電力與水資源使用量也快速加增;水則是晶片製造過程的重要能源。

報導最後指出,台灣就算成功抑制疫情,短缺能源、水源與氣候問題將長期影響台灣,對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