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清河/世新大學副校長
自去年一月以來的新冠疫情,不但帶給人類作息有諸多不便,更讓全球產業供應鏈的結構重新調整。最近半個月來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不但造成眾人生命與健康的重大威脅,當然也重創許多家庭的生計。為能短時間內化解此一危機,公部門雖已提出防疫措施或產業紓困的具體方案,然因社會議題的面向太廣,確實仍有賴相關企業資源的共同投入。平心而論,企業若能以回饋社會的態度共同投入社會議題,企業也因此還可獲得品牌信任的機會。
企業與公益結合的善因行銷
社會行銷的概念是在1971年由Philip Kotler所提出,其模式之一就在於鼓勵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合作採取善因行銷(cause-related marketing)的社會溝通策略,適時投入各類資源去取得社會認同,進而強化經營企業品牌以及提升口碑。
▲東森集團捐贈三總防疫物資,東森直消電商執行長郭恆志代表捐贈。(圖/記者林敬旻攝)
善因行銷的具體作法,通常是透過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甚至公部門的橫向合作,提供對特定目標或社會議題有感的協助,讓受益者存有人權尊嚴、自主需求等機會意識。如前所述,企業執行善因行銷的過程,並非要求企業僅單向付出,而是仍然得以獲取無形的利益;同時可為公益慈善事業籌募資金,協助公部門面對公共議題的挑戰,諸如節約用水、消費權益、環境保護、愛護動物、提供就業以及解決貧困等社會福利的政策目標。
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野
何日生在其「善經濟」一書中引用Peter Drucker所言,社會企業的非營利組織是價值的倡導者也是價值的受益者。就其經濟活動中的共通理念是,「能利他才能利己、能利眾才能利潤」;亦即,社會企業是鼓勵非營利組織藉由創新模式獲利的手段,並以追求公共利益為目的,同時顧及公部門難以解決的社會特殊需求。
至於企業社會責任的範疇,通常是以英國John Elkington於1997年所提出,企業須能同時擔負起經濟責任、環保責任和社會責任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s)的理念,作為判斷企業經營是否符合社會責任的標準。
另則,企業社會責任並不限於只給外部社會的利益,亦可涉及內部營運的相關作為都屬於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為,例如企業設法改善員工福利、稽核與風險管理,乃至於注重產品與服務品質等措施,都可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環。
企業社會責任結合社群媒體的效益
以東森國際公司為例,該集團基於友善居家動物的理念,決定投入結合寵物雲與實體商店,更發揮其線上與線下的整合優勢,構築其企業品牌的內部價值;除此之外,同屬集團內的東森購物感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主動協助愛盲庇護工場籌措經費,無償提供社群銷售平台等通路,充分運用其社群經營的行銷優勢,實現其企業社會責任的外部利益。
▲台北市社會局舉辦「溫馨年菜愛心快遞」活動,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致贈感謝狀給東森直銷電商執行長王世均。(圖/記者袁茵攝)
在消費者逐漸自主的年代,所有企業或組織都嘗試透過社群媒體進行對外溝通。推廣社會責任與社群行銷可分幾大層次,包括社群行銷如何衍生品牌效應、如何緊密扣連社群行銷與社會議題、關注社群數據洞察精準爭取社會認同、激發潛在社群行銷效益創造社會訴求、強化消費社群忠誠度強化社會觀感、藉由社群擴散營造社會互動等作為,必然是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時,運用社群媒體串接行銷效益的思考面向。
無論營利強調效率目的的動機或非營利企業重視效果正確的需求,經營社會責任都需接受外部的檢驗,以免公益行銷偏離利他經濟與道德經濟的核心理念。仍須強調,缺乏善待社會的公益模式,不但讓企業經營社會責任有失其良善美意,更大的後遺症是,會加大眾人難以揮去的印象,「任何行銷都只存有利益缺乏善意」的質疑。
熱門點閱》
► 張誠/從「軍事」佈局看防疫作戰 談台灣目前抗疫兩大「破口」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