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效應」讓全球疫情持續失控 醫:都被這心態害慘

▲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指揮中心呼籲雙北地區民眾減少不必要移動,台北市街頭人潮明顯減少,圖為東區知名品牌ZARA統領店及周邊巷道,人潮,人流,空城,自主封城,三級警戒。(圖/記者李毓康攝)

▲全台持續三級警戒至6/28。(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陳俊宏/綜合報導

「全球COVID 19持續失控,都被這心態害慘..」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有記者問到,「 有了檢疫措施、有了口罩、有了酒精、有了疫苗...為何全球COVID 19仍持續失控?」他回答,依心理學家言,這叫「奇異效應」;奇異效應長期如果無法獲得解决,接下來就是家庭暴力增加。

黃軒15日在「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解釋, 去年底,當美國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今年,當台灣進入第三階段社區傳播,疫情更嚴峻,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關心,可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但當時在美國、在今時的台灣也事實並非如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軒說,於是大家可以看到Pandemic(疫情)愈嚴重,大家開始在賣場、在市場、在放假期間,愈來愈多的群聚,人潮、車流量反而開始變多了;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 不要出門」,依舊會有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的現象,這是為什麽呢?

▼雙北升三級警戒第一天,許多民眾到賣場搶購物資。(圖/記者湯興漢攝)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雙北進入防疫三級警戒,民眾再度湧進賣場採買物資,家樂福新店安坑安康二店。(圖/記者湯興漢攝)

黃軒表示,俄勒岡州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說,「當我們面對這樣COVID 19的危機時,這種愈冷漠的心態愈明顯,專家將其稱為『心理麻木』(Pschy Numbing)。」

黃軒解釋, 一開始,當一個人處於pandemic危險,可能會給人很多強烈的感覺,尤其如果這個人是親人;第二,如果後來又有兩個人處於pandemic危險之中,那你就可能不會感到擔心了 ? 或您可能會感到只是有點擔心?

黃軒指出,第三,如果後來持續增加無數個pandemic危險,或者您可能會因為擔心分散了,也不會再關注同樣的問題上,開始對主題(pandemic)冷漠,有時候冷漠,也會變成pandemic 大爆炸的悲劇呢。

黃軒說,隨著需要相同問題的增加,人類感覺會下降;同樣的,COVID 19新增案例、死亡繼續增加,保羅·斯洛維奇表示,「COVID的死亡和案件總數愈多,你個人會失去感覺,你會失去情感,甚至警示戴口罩、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都是耳邊風而已。」

▼黃軒認為,全球疫情持續失控,都被「奇異效應」害慘。(圖/記者湯興漢攝)

▲▼疫情街道空景,新冠疫情漫延,民眾害怕染疫,選擇躲在家中足不出戶。每到假日便人滿為患的西門町、台北火車站及華山大草原,人潮瞬間蒸發如同空城一般。(圖/記者湯興漢攝)

黃軒寫道,和心理麻木有關的心理效應叫「奇異效應」,奇異效應是如何過分關心第一個人的遭遇,事實證明,當您添加第二個人同樣的遭遇,同情心會減弱,增加了更多的人,並不會按比例增加我們提供更多願意配合或幫助的意願。

黃軒表示,保羅·斯洛維奇想想以「搶救雷恩救大兵」為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們一開始發起了巨大的努力來拯救一名士兵;事實證明,即使你添加了第二個「雷恩大兵」,人類開始有一些理由,可以證明同情心也正在消退中;而增加更多的「雷恩大兵」,也並不會按比例增加了我們願意提供的幫助,再次證明,隨著更多「雷恩大兵」的參與,我們的同情心也會減弱,我們的情感逐漸無感,甚至消失。

黃軒提醒,奇異效應長期如果無法獲得解决,接下來就是家庭暴力增加,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也真的隨著疫情爆發而一直增加,全球皆如此。

黃軒說,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裡,Stay home」,因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當心理麻木久了,不安情緒隨之家庭暴力爆炸而來,這些在COVID 19疫情「壓力鍋」炸出來的一切,專家學者現在叫「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