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顏如玉/專題報導
「如果連萬華人都不挺萬華人,萬華只會更慘。」被封為地表最強里長的北市忠勤里里長方荷生,自台灣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就利用多年前創立的食物銀行,集結各界募資組成「愛心包」,努力幫助弱勢族群度過難關,未來他希望能將這樣的做法複製出去,讓全台社區都受惠。
▲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募集近千萬,目前已發出6000份愛心包。(圖/翻攝自方荷生臉書)
▲方荷生募資愛心包照顧弱勢民眾。(圖/翻攝自方荷生臉書)
把當年的無能為力,轉換為行動力
2003年SARS爆發時,南機場一帶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地區,那時候社區有很多人被隔離、家裡面沒有物資,看見這樣的慘狀卻無能為力,讓方荷生化悲憤為力量,在2013年成立了食物銀行。
「我創立食物銀行就是2個目的。」方荷生表示,第一是食物救濟,讓需要的人平時可以去超商等地方拿物資,第二就是「備災」,當發生疫情時,食物銀行能將物資馬上送到各弱勢家庭中。
談起當時創立食物銀行,方荷生坦言也處處受挫,「我當時寫的企劃,都沒有人願意相信,因為大家都覺得,里長就是柱仔腳(樁腳)。」直到2014年家樂福願意給他一個機會,「後來家樂福基金會就跟我合作到現在,變成很好的朋友,我們也從當初的1家食物銀行,到現在全台有60家,另外還有205個食物分享冰箱。」
▲方荷生說,比起疫情,飢餓會搶在病毒之前擊倒人的求生意志 。(圖/方荷生提供)
飢餓,比疫情更容易擊倒人的求生意志
「比起疫情,飢餓會搶在病毒之前擊倒人的求生意志。」方荷生臉書上短短一句話,道盡萬華一帶弱勢家庭的困境,所以疫情剛剛爆發,他就第一時間向外界求援,從原本只打算募1000份愛心食物包,短短幾天就集結了500多萬捐款,到現在警戒滿一個月,已經募集到近千萬,「我們目前已經發送出去6000包愛心包,第四批3000包也剛採購完畢。」
這些「愛心包」裡面除了有糧食以外,還有生活日用品,方荷生也和企業合作,「像是聯合利華之前盤點倉庫,有些東西在六個月內的有效期限就會下架,他問我會不會計較,我說當然不會,很多人也有需要。第二批愛心包我們就加進去,目前第四批還有募一些衛生紙,這都是很多人需要的物資。」
「在台灣讀書,他就是台灣的孩子。」除了弱勢家庭以外,方荷生還協助許多大學的外籍生,「像是緬甸來的孩子,平時都是半工半讀,現在沒了工作,家裡也沒寄錢來,怎麼辦?向我們求助後,我們也會媒合當地的社福團體提供物資給他們。」
若是針對外籍生給予的食物包,方荷生還提醒要記得「客製化」,「比如有些人因為宗教不吃豬、不吃牛,我們就不會放,要真的幫到對方,這才叫幫忙。」
懂得如何傾聽、給予,方荷生說,這都是長年服務累積下來的經驗,平時他在社區就會天天「送供共」,「我們每天幫可能臥床的長輩、老人家『送』餐送到家,若是還能行走的長輩,則會『供』餐讓他們來拿,『共』就是共餐。不過現在因為疫情,大家都是領便當後回去吃。」
時時陪伴社區裡300多戶長輩,即使疫情期間也不例外的天天送餐,方荷生才能建立起深厚的信賴感,在疫情期間避免人群接觸,他要長輩們不可以去廟裡進香、不可以去菜市場人擠人,「他們都很相信我,都很乖地待在家裡。」而目前里內的老人,沒有人確診。
▲萬華因為爆出疫情,讓不少人避之唯恐不及。(圖/記者宋良義攝)
相信就是力量!最強里長挺萬華
從當初的默默無名,到現在有了外界的支持,還獲得「地表最強里長」的稱號,方荷生笑說,這都是別人高估他了,「我只是看見了需求,就去整合連結、創造資源出來,其實現在的情況和當年SARS差不多,只是更多人願意相信我,讓我去做這些事幫助更多家庭。」
病毒衝擊萬華地區,讓不少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方荷生卻第一時間站出來相挺,「如果萬華人都不挺萬華人,那萬華只會更慘。」方荷生表示,自己就住在萬華隔壁一條街,平時就是一個生活圈,因此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支持萬華,「這樣大家才會看得起萬華。」
「出事了,大家更要團結一心,而不是分你我哪裡人。」方荷生說,疫情期間許多人願意相信他、捐款給他,讓他相當感動,「還有很多年輕人身上錢不多,只有200、300元,他覺得能幫助到人就想捐款,問我能不能捐,我說當然可以。」
方荷生表示,未來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將經驗持續複製、打造擴及全台的「319食物銀行」,「我們利用這次來操兵訓練,也希望能媒合更多企業加入我們。」食物銀行能在平時整理物資、了解當地需求,災變時就可以第一時間給予協助。
▲方荷生還設立書屋花甲、食享冰箱為社區服務。(圖/記者劉亭攝)
不只為弱勢族群提供物資,方荷生還看見不同的需求,2016年再開設「書屋花甲咖啡廳」,協助迷途青少年考取咖啡師證照,「許多孩子不喜歡讀書,但不代表他就是壞孩子,他也需要一技之長,而我們服務的對象是社區,青少年也是我們服務的對象。」
方荷生表示,做了這麼多,就是希望未來能被複製出去,「不見得要全盤照我的模式去服務社區,但希望能鼓勵每個里長,透過這些去發展不同的社區,讓全台灣都能受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