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作家林立青寫文章除了幫萬華發聲,也把時間用在聯繫當地物資補給事務。(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潘姿吟/專題報導
國內本土疫情嚴峻之際,重災區的萬華街頭,除了少數當地居民和身穿防護衣的防疫作業人員外,街道上幾乎渺無人煙。過去的人聲鼎沸,如今一片靜寂,取而代之的是呼嘯而過的救護車,與店攤停業的寂寥,彷如無人之境。
講到萬華是防疫破口,作家林立青說:「萬華人都是先訐譙再說!」染疫是萬華人的錯嗎?官員的一句話,讓萬華人整個炸鍋。
萬華陷污名 染疫是萬華人的錯嗎?
這憤怒其來有自,自從疫情升溫以來,萬華人成了眾矢之的,林立青寫道,「萬華人紛紛被自己老闆宣布先不要來上班、萬華的物流司機被要求先快篩才可到班、多處診所不替萬華人看診、外送員拒絕送餐到萬華,還有社工們買到物資卻沒有人願意幫忙送萬華,甚至台北市的另外一邊有人路倒死亡,立刻被說是萬華來的街友。」這些難以想像的歧視,是萬華人每天在面對的現實,還有健保卡被註記,新聞媒體說出萬華病毒,一次次在傷口上撒鹽。
萬華是疫情的重災區卻陷污名,導致萬華人飽受歧視和排擠,但這病毒根本不是來自萬華,當地人卻得同時面對疫情的威脅與輿論的不友善。
▲萬華是疫情的重災區卻陷污名,導致萬華人飽受歧視和排擠。(圖/記者宋良義攝)
林立青這麼看,「疾病不會挑人,但會找到這個社會最弱的點進行攻擊;最包容弱勢的區域會先成為傳播口,又因為這些地方容易被攻擊,難以有足夠的聲量,所以會被污名的最慘。」
萬華是全台北弱勢者最後活路的包容之地,不管外界怎麼看待,依舊提供最純粹勞動力工作之所在,他這麼形容,「有工作機會,有官府看不慣卻以此為生的產業存在。」眼不見不等於不存在,於是,他開始透過文章,替萬華發聲。
大災難面前 犧牲了最弱勢的一群人
「在大型的災難面前,愈越弱勢的、愈受犧牲的通常是一開始最脆弱的人。」林立青觀察,「這些人,沒有抵抗能力,可能是小攤小販、不見得有繳稅,雖然可以說因為沒有繳稅所以沒有辦法照顧到他們,可是有一些原本有繳稅的、有投保職業工會的人,甚至可能因社會邊緣的弱勢,沒有辦法被照顧到。」
▲重災區的萬華街頭,除了少數當地居民和身穿防護衣的防疫作業人員外,街道上幾乎渺無人煙。(圖/記者宋良義攝)
他舉例,從事特種行業的酒店公關小姐,在八大營業場所被限制停業後,日子要怎麼過?當她們的主要附加價值是為人帶來娛樂,而娛樂場所卻突然全部關閉,小姐們的附加價值一夕歸零時,勢必得被迫使用更沒有附加價值的方式討生活,「很可能是想像不到的勞動、很可能是身體的交易,那只會造成更大的弱勢、更慘而已!」在疫情下,林立青看到,我們離文明還有一段距離。
不張揚的人情味 構築獨特的萬華精神
疫情讓人盲與亂。他選擇做一個努力的人,而不是抱怨的人,把時間用在聯繫和幫忙上,「這是我能選擇,也能做的事情。」電話那頭的他,正在支援前線,回應有一搭沒一搭,「抱歉,我剛剛在忙……」再捎來訊息,他正在前往台北市萬華區忠勤里、「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的物資基地「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的路上,載運物資送去「關愛之家」。
▲作家林立青協助萬華地區物資籌募與載送。(圖/受訪者提供)
沒有出動的日子,林立青終日埋首於確認需求、尋找物資、運送、調度、存證,統籌,忙得停不下來,「因為有些事情,真的只有當事人才有辦法告訴我們真相或觀點。」他透過靠近與理解,所寫下的人生百味,全記錄在個人臉書「不值得紀錄的小事」,只是,常常一不小心變成大事,像是「蔴油李」的故事,被媒體轉載時寫「最衰店家」,因為幫助社區弱勢家庭而發展了冷凍真空包外送,成為轉型典範,發生了假性沸騰,冷凍宅配包熱賣。
「害我被蔴油李虧爆!」他笑說,媒體可能不清楚,他們還沒有搬入店面以前,在剝皮寮旁邊的騎樓旁擺攤,就已經在幫助課後托育、供餐給新和國小課輔的孩子了。這,正是萬華的美。
萬華有著最傳統的人際關係,里長、商家與居民之間的許多暖心的故事,並不是災害發生後才突然承接需求,而是市井小民長年在地經營所累積,自發自救的互助行為,是人脈與人情,點滴築起的萬華精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