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愛的旅程】公益,是東森大家庭永遠的志業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王令麟/東森集團 總裁暨創辦人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箴言 3:27

參與公益,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歡喜。

東森不只要做一個績優企業,更是 一個行善企業。我做公益,就是一份愛心。「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愛」,也只有在分享的時候才最豐盛。我想我們只是做我們該做的,只要我能力許可,我會一直一直做下去。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我做公益,就是一份愛心。愛,也只有在分享時才最豐盛。

九二一的一場浩劫,造成 2400 多人 死亡,超過十萬棟房屋毀損,東森新聞在 這之前的收視率落在第五名,由於前一 年新添購了十部 SNG 車,適時在這場百 年大震中派上用場。事發第一時間,我們的車子就開到現場,兩個星期下來,東森新聞的收視急速躍升到新聞頻道的第二名。有天晚上十點多我回家,那時家裡還有佛堂,太太咪咪是虔誠佛教徒,我喜形於色的告訴她我們新聞的收視率就要攀上第一名,她請我在佛堂前跪下,正色說:「 你有沒有想過,這是往生了多少人,才成就你的志業。」這句話,讓我當下心頭一震。她要我上一炷香,為往生者祈福,也求佛祖保佑台灣。我問我還能 做什麼?後來我們就依佛教習俗,為往生者辦了一個四十九天的祈福超渡法會,就辦在現在的大直美麗華。當時計畫拿出來要一千多萬,我照單全收,沒想到最後辦完結算下來,我不但沒有付到錢,竟然還多出三百多萬的結餘。原來地主聽到我們要辦法會就免費租,搭棚的也不收錢,各方善心人士捐米、捐水、捐 素齋,還有人捐錢,最後我們把這三百多萬捐給中部幾個在地震中倒掉的廟宇,作為重建基金。我因為發心吃了49天的素,法會結束後還皈依佛教,又繼續吃了17 年的素,直到後來信了基督才再開葷。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2000年春天,東森慈善基金會成立。一家人一起做公益,最是歡喜。

一場世紀浩劫   成為東森人發願的開始

法會辦完了,我們還能為災民再做些什麼?想到當時南投災區有很多原住民部落,我又很喜歡孩子,就決定成立一個基金會來持續幫助部落的孩子。2000 年的春天,「東森慈善基金會」就這樣開始了,我們還為此新設立一個部門,專責來做公益行善的事。

以前我們叫原住民番仔,記得 1996 年我還在當立委時,有一年跟太太到紐西蘭旅遊,介紹毛利族人上台跳舞,說他們是國寶,心想他們對原住民文化這麼尊重,我們也應該為台灣的原住民做點什麼,原住民才真正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啊。後來立法院推動成立「原住民委員會」,我也全力幫忙,就在 1996 年底三讀通過,原住民有了屬於自己的部會。現在我身邊的也都是原住民,公司聘用的原住民員工也不少。

我也要感謝雷倩,她早年在東森電視主持一個《雷倩 ICQ》的節目。一年200 多萬的主持費她一毛不取,全數捐給原住民小學買電腦,並開辦「數位小英雄」原住民網頁設計輔導計畫,讓我非常感動,也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為了讓部落孩子吃到營養豐盛的「愛的早餐」,我練就了一手煎荷包蛋的本事。

啟動「愛的早餐」讓孩子快樂上學去

我特別心疼這些部落的原住民孩子,因為父母外出工作不在身邊,他們很多都是隔代教養。我從小也是祖父母帶大的,也是隔代教養,我打心底關心那些孩子,也總讓我生出一份憐憫的心。記得有次去桃園爬山,遇上復興鄉的小學校長,談起學校經費吃緊,學童普遍營養不足,讓我非常不捨。還有一次去台東的利嘉國小,學校要我們早上不要來, 下午再來,我好奇追問,他們才說因為早上沒有學生。我還記得張校長嘆口氣說:「孩子來上學,就為了中午有營養午餐可吃。」我再追問:「如果一早來有早餐吃,他們會來嗎 ? 」校長說:「當然會。」我說:「那好,我們來贊助。」所以我們「愛的早餐」計畫是這樣子開始的,開辦到現在 14 年了,供應超過三萬份早餐。吃我們「愛的早餐」長大的孩子,現在好些都已經念大學了,真是安慰。

這些孩子真是懂事又孝順,我還捐過一輛車給花蓮的山興部落。經由靈糧堂教友何家強、侯美英夫婦的分享,得知他們在部落服事時,因為小學人數不足遭到廢校,部落的孩子們得長途跋涉到 20 公里外山腳下的學校就讀,夫妻倆每天起早趕晚開著一輛破車幫忙接送孩子上下學。我聽了很感動,就自掏腰包捐了一輛愛的專車。問這些孩子為什麼不住校甚或把家搬過去?這才懂得原住民的屬地信念很強,因為阿公阿嬤不願意下山,這些孩子不捨老人家單獨留在山上,每天上學前先到住家附近拔野菜, 煮好一鍋稀飯留給阿公阿嬤,再趕去上學,聽了眼淚都要掉下來。何家強、侯美英夫婦每天風塵僕僕接送孩子,還幫忙做課業輔導,甚至為他們準備晚餐,結果來吃晚餐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就號召公司同仁一起認養這些孩子,一個孩子每個月 1000 塊錢,到現在每天晚上還有 40 個孩子在他們家吃飯。當時他們都叫我「東森爸爸」,幾年下來這些孩子都大了,也長高長胖了,我說現在應該叫「爺爺」了,我孫女都六歲了。有個叫阿寶的, 現在當兵去了,還寫過卡片給我,說因為受過我們的幫助,他將來也要做個能夠幫助別人的人,這就夠了。

其實看到這些孩子,就覺得我的三個女兒實在太幸福了。同樣是這塊土地長大的孩子,都應該受到同樣的關懷照顧,所以我能夠幫忙就盡量幫忙。我相信多給他們一份愛,讓他們在愛裡成長,這份溫情會存進他們的記憶裡,成為給他們的祝福,也成為日後他們愛人的力量。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耶誕扮裝,快遞愛心。我的小女兒自小耳濡目染,也最喜歡做公益幫助人。

讓孩子到我這裡來 做他們最溫暖的肩膀

耶穌說:「讓孩子到我這裡來⋯。」孩子是最可貴的珍寶,尤其是受教權。這應該是國家要做的事,但像偏鄉學校的孩子,甚或有特殊天分的孩子,政府還是力有未逮,那我們就試著來幫忙。就像謝依旻,這位得到日本女流棋士最多頭銜的台灣之光,就是我們贊助的第一個出國深造的孩子。

還記得那時謝依旻小學畢業才剛滿12 歲,在日本棋院作院生,立志成為一名職業棋士。謝爸爸無力負擔費用,寫信四處求援,就這樣一封信打動了我。我也還記得,2003 年我的湖南大哥黃任中病中曾打電話給我:「令麟兄,為善要為人知啊,我一生就是為善不為人知,為惡天下知。」其實他一生默默助人無數, 在藝術戲曲上培養了好多人,謝依旻最早就是他支持的,後來黃任中走了,資助斷了,他們找到我,我就義不容辭啦。

我後來想想這都是上帝的安排。這小女孩了不起,一個人隻身在日本打拼,在殘酷的勝負世界中成長,她真是拚了命在下棋,小小年紀就拿下一堆頭銜。她上次回來,由爸媽陪著來謝我,我問她下棋之餘,平常還做些什麼,她說跳街舞, 下棋費腦力,壓力大,所以她放鬆的方法就是去跳 HIP-HOP。

打網球的詹詠然、詹皓晴姊妹也很爭氣啊 ! 2004年起我贊助她們,就是鼓勵她們勇敢去闖自己的路。我沒有期望她們一定要回報什麼,但姊妹倆越打越好,每次回台灣一定一起來看我,報告最近一年的成績,還盡可能參加基金會的公益活動,用自身的經驗激勵部落的孩子。不論謝依旻、詹家姊妹,我都把她們看作自己的女兒一樣,也樂意作她們最堅實溫暖的肩膀。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幫助年輕人築夢成真是我最快樂的事

投資做《聲林之王》歌唱選秀節目,也是這樣的一份初衷。那時我剛把東森電視賣了,有天大製作人王偉忠忽然來找我,他說:「台灣現在已經十年沒有歌手了,你可不可以幫個忙?」我因為沒有注意流行音樂,問他為什麼?他說《星光大道》結束後,再沒有老闆願意投資做大型歌唱選秀節目,台灣流行歌手出現嚴重斷層,他說:「我們來做個節目發掘新的歌手,拉拔他們。」他還說:「你的 ETtoday 都是年輕人在看,應該值得做。」我當場就答應他。

「台灣沒有年輕歌手了,都斷層了。」這句話一下子就打動我,《聲林之王》就這麼來的。我問多少錢?他說大概 5000 萬,哪曉得後來籌備差不多了,他跑來說要 6500 萬,好吧,頭都洗一半了 ! 第三次要開拍了,我看動畫很好,稱讚了一句, 他嘆口氣,預算不太夠,要 8000 萬,我只能再加碼。《聲林之王》最後做出來很不錯,兩季下來我們沒有賺到錢,但培養了這些歌手,我也很開心。偉忠的初心是希望給年輕人機會,我內心非常認同,也激發了我的愛心,就投資吧 ! 我總認為投資在年輕人身上,最有價值、也最值得期待。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台灣沒有年輕歌手了。」名製作人王偉忠一句話打動我做《聲林之王》。

台灣歌唱選秀節目得「金鐘獎」,我們是第一個。我在「金鐘獎」上就講,我們 ETtoday 是年輕人幫我們撐起一片天,我們取之於年輕人,就要回饋幫助他們,所以後來《料理之王》、《電競之王》、《霹靂舞王》這一系列都是這樣來的,尤其霹靂舞列為奧運項目,我們準備要好好來做。我們媒體產業需要內容,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怎麼給年輕人機會, 他們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還記得「金鐘獎」頒獎那天走紅毯時,到場助陣的年輕歌手都叫我「王大哥」,因為他們喊王偉忠「偉忠哥」,我一時還不太能適應。我走在前頭,這群孩子跟著走,我當下還很怯場,他們拉著我的手說,向左邊揮揮手,再向右邊揮揮手,著實虛榮了一下。真的,沒有比那天更快樂的,每一張仰望和期待的臉,都充滿了希望。年輕人都有夢,協助他們築夢成真,是我最快樂的,他們的好表現也讓我覺得自己有責任,要為他們做更多。

挺在地小農 「東森農場」成愛心招牌

至於幫忙小農和更生人,我覺得都是上帝的安排。四年前新竹縣長邱鏡淳來找我,說他們農民的椪柑賣不掉,怎麼辦?我把東森購物的業務找來,我們可以怎麼幫忙賣?業務說:「老闆,會賠錢喔 !」「怎麼一天到晚只想賺錢 !」我說:「就做公益,農民的椪柑賣不掉,生活都沒著落了,怎麼還談錢,去拚拚看。」

那一檔真是三部卡車的椪柑全部賣光光,最後是沒有紙箱,還趕緊去追加訂製才順利出貨。那一檔我們也確實沒有賺錢,但我們賺到經驗和歡喜。我們同仁學會了怎麼去幫在地小農賣水果, 把節目現場直接拉到果園去,讓消費者透過鏡頭看到最新鮮的好滋味。2020 年剛好碰上疫情,很多縣市長都來拜託我們幫忙賣水果、賣米、賣生鮮,我們同仁都很有經驗了,就這樣一直幫忙賣下去。

我覺得台灣人的愛心真的了不起,每次消息一出,號召會員一起幫忙農民,當然我們也另外加碼送東森幣,很快就認購一空。我們發心,會員也樂意買單,那是一份長期的信賴與信託,尤其像台東的釋迦、花蓮的西瓜、嘉義的鮮蚵等等, 各縣市在地的會員都會特別捧場,也間接強化了對東森的好感度。我覺得這就是上帝的安排,我們無心插柳竟然成蔭,「東森農場」現在變成我們的招牌了,這些縣市長也很謝謝我們。箴言 11:24 說,「有施散的,卻更添增。」我們做愛心, 最後都會回報的,我對這個深信不疑。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參與公益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最大的歡喜。

愛人如己,終結更生人社會悲歌

我也深信,每個生命都值得好好被對待。上帝創造人,給我們生命,也賦予我們一樣的人權,受刑人也理應如此。台灣監獄管理做得不錯,只可惜受刑人在鐵窗裡完全無法養活自己,在工廠摺紙蓮花,一個月賺 150 塊,連件內衣都買不起,倘若他們又被家庭拋棄,怎麼活? 我就跟當時的矯正署長吳憲璋講,六萬名受刑人一年生產的東西賣不到四億, 如果交給我用經營企業的方式來做,可以多一個零,變成 40 億,每個受刑人一個月就能有五千到一萬塊的收入,不但可以養活自己,還有結餘匯回家,做個有存在價值的人,甚或關出來還有一小筆存款,可以拿去創業。不是有個案例,一個高雄眷村的關 20 年出來,用身上僅有的一百塊錢坐車回去,結果眷村拆光了, 家也沒了,肚子餓只好去搶包子店,就又關回去,這都是社會的悲歌。這些受刑人、更生人,我們應該怎麼給他們機會,而不是用有色眼光看待他們。

我四進四出監獄,出來後我在公司裡用了好幾位「同學」,雖然之後有些不習慣離開,但總要給他們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而即便受刑人的產品不是很好賣,但我們一樣可以做得很成功。像一位新店的更生人做蛋捲,每次一卡車送來,我們一下就銷售一空。所以我跟法務部講,我很樂意幫助更生人,他們出來有產品,我們網站義無反顧幫忙上架賣。我們可以不賺錢,就是要他們活得下去, 因為活不了,只有重操舊業再次犯罪。又比如這次銅雕藝術品,金額較高不是很好賣,除了賣掉的一件,其他 14 件我們全數認購下來,擺在各個辦公區塊,框起來,讓大家認識這些作品,也知道背後的故事。另外像高雄圓山飯店大廳高掛的《玉山》沙畫,現在可是打卡景點了,那麼大的沙畫都可以申請金氏紀錄了。當年監獄裡都做小小幅,賣不到什麼錢, 我就鼓勵他們挑戰大的,後來找到這麼堂皇的一個門面掛上,還是雇了大卡車運過去的,這對受刑人是多大鼓舞啊。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每回深入部落直接面對孩子,做公益的心量也隨之放大。

東森要把公益當作大事來做

企業家要有賺錢的志氣,也要有捐錢的豪氣;有事業雄心,也更要有企業良心。我覺得台灣的企業家多數都很有愛心,作為社會公民,善盡社會責任,是基本素養。我是遠遠比不上郭台銘,幾百億的捐,台灣有幾個能像郭台銘有那樣的氣魄,我覺得他是我們台灣的成吉思汗,養這麼多人,還這樣捐錢,了不起,我也常為他禱告。我靈修回來,更深刻感受到神的召喚與恩典,體悟到我們要把公益當作大事來做。我很感謝上帝給我能力、給我祝福去幫助人,我也很樂意把祝福分給需要幫助的人。當然我做企業, 首先要對公司股東有交代,然後賺了錢照顧好員工,會員也滿意,行之有餘,我們就做公益,畢竟愛和公益是沒有天花板的,就量力而為。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我做公益,從來沒有想到回報的事情,想到回報,那就不要做了。因為我是基督徒,我願意做十一奉獻,就每年拿獲利中的十分之一來做公益,我一直朝這個目標在做。這幾年有賺錢,我就多捐一些,不要人死了在天堂,錢在銀行, 沒有意義。我個人捐,我們企業也捐,我們東森 2021 年的目標金額是五千萬。

發自內心行善,真是何等快樂

公益,是東森大家庭永遠的志業。冥冥中上帝給我很多機會,把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我總是心懷感恩。因為我們是媒體,這也是我們做公益的強項,就像早年聯合報支持田徑,中國時報贊助籃球,引領整個風潮。我希望我們也能起一個帶動作用,帶動整個社會一起來關心,而不是我一個人,也不是為我自己。台灣很小,可是台灣愛心的密度卻很高,我自己的體會是心誠則靈,你做好事,一定會觸動召喚更多人。就像我們有位會員郭先生,每年在東森購物花一、兩百萬買東西,十多年來他在我們這裡已經花了 2000 萬,我好 奇他買這麼多幹什麼,原來都是送給弱勢團體或偏鄉孩子。像這樣把我們東森百萬會員的愛心集結起來,你想想那個力量有多大 !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發自內心行善,真是何等快樂。

做公益我很樂意帶頭做,就像我經營企業,就是要站到第一線,有參與的感受,是會不一樣的。說實在我也喜歡到郊外走走,深入部落直接面對孩子,往往會帶出更多的靈感,那種愛的能量會更被激發出來,做公益的心量也會放大。我也很重視員工的參與,他們跟著我上山下海,慢慢的也在集團內部形成一個文化。我相信行善的企業才能走得長久,一流的人才也樂於效力,我帶頭做,他們看在眼裡,這就是企業核心價值的具體展現,也是我們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基礎。有能力的人,如果能夠發自內心來行善,那是一件很棒、很開心的事;但若是為了形象而去做公益,那就不必了。我做企業可以照顧這麼多員工,做公益能幫忙這麼多孩子,這是何等快樂的事情, 這就夠了。真是何等快樂 !!

二十年,我們一步一腳印,我把公益當作事業來經營。企業的成就,來自於消費者的支持;而企業的成功,來自我們要做出真正讓人認同的事情。參與公益,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最大的歡喜,那是一種發自內心底層的一份愛。

神愛世人,我願做神的器皿,傳承下去,這是一段美好的傳愛的旅程。

▲傳愛的旅程-董事長的話。(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我願做神的器皿,做孩子最溫暖的肩膀。

▲▼傳愛的旅程-封面。(圖/取自傳愛的旅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公益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