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鯨豚目擊熱區曝!七星潭海灣最多 專家揭2大可能

▲▼賞鯨,鯨豚,飛旋海豚。(圖/記者許展溢攝)

▲黑潮表示,從花蓮港各種鯨豚目擊率觀察,飛旋海豚是最常見種類。(圖/記者許展溢攝)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利用疫情間,分析過往累積的鯨豚調查資料,整理近5年鯨豚目擊資料,並進一步統計賞鯨活動中鯨豚四季的變化,以及活動熱區,其中,從花蓮港各種鯨豚目擊率觀察,飛旋海豚是最常見種類,其次為花紋海豚,而瀕危等級列為「易危」的抹香鯨,近5年目擊率約為2%。而熱區部分,黑潮表示,可能和鯨豚活動的水域深度、其獵物棲息環境兩大原因有關。

黑潮表示,自2016至2020年,黑潮累計共3314筆航次紀錄,包含3102筆鯨豚觀察記錄,近5年趟次發現率達93.6%,若分別就各年度看,2017年趟次發現率超過95%,近年大致維持在91%-95%。如以季節區分,台灣冬季為發現率明顯低於其他三季的時節,而賞鯨旺季的盛夏為第三季,近5年發現率皆超過9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潮統計分析近5000筆資料描繪花蓮賞鯨地圖。(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飛旋海豚(左)與花紋海豚(右)的空間分布。(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提到,除發現率,從花蓮港各種鯨豚的目擊率觀察,飛旋海豚無疑是最常見的種類,除2020年外,其餘年度的目擊率皆達到50%,其次為花紋海豚。IUCN 瀕危等級列為VU(易危)的抹香鯨,是許多解說員與遊客心中掛念的大型鯨,近5年目擊率大約為2%。

至於鯨豚目擊熱區,黑潮指出,紀錄鯨豚的座標位置,再繪製地圖加以呈現點位分布,可以看出飛旋海豚和花紋海豚在空間上的差異,和飛旋海豚比起來,賞鯨船發現花紋海豚的位置較為離岸,這可能和牠們的習性和食物有關。

▲▼黑潮統計分析近5000筆資料描繪花蓮賞鯨地圖。(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根據黑潮分析,七星潭海灣是花蓮港週邊海域目擊鯨豚的熱區。(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資料顯示,若將花蓮港周邊最常見的5種海豚的點位分布展示出來,可以看出賞鯨船的航行範圍,大致上最北至清水斷崖,南至鹽寮漁港,大約以東經121.8度為界。在上述範圍內,以1×1 km² 劃出網格,計算每個網格當中,賞鯨船發現鯨豚的群次與船隻航行的距離長度,兩者相除後剔除極端值,即得出圖例對應的值與色階,越紅的區域,越容易遇見鯨豚,這張圖顯示計算結果相對而言,七星潭海灣是花蓮港週邊海域目擊鯨豚的熱區。

黑潮指出,以單一種類看,飛旋海豚與花紋海豚的熱區有所不同,飛旋海豚的熱區較偏向近岸,大致以七星潭海灣水深200公尺至1000公尺的海域為主,花紋海豚的熱區則相對離岸,熱區主要集中在深度1000公尺的區域周邊。這樣的結果也與目擊點位的分布說明相互呼應,可能與鯨豚活動的水域深度、其獵物棲息的環境有關,值得留意。

▲▼黑潮統計分析近5000筆資料描繪花蓮賞鯨地圖。(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花蓮港周邊海域賞鯨熱區圖。(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另外,黑潮研究員王俐今表示,抹香鯨不像花蓮港周邊常見的海豚,一年四季都容易遇見,近5年來目擊率僅2.3%,賞鯨船遇見抹香鯨主要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剛好是觀光旅遊旺季。抹香鯨有幾個明顯特徵不容錯認,如左斜45度的樹狀噴氣、在海面緩慢游動或漂浮的樣子,像是海上漂流的巨大神木,而下潛前,抹香鯨弓身舉尾的時刻,是攝影師能夠以光留下尾鰭的關鍵一瞬,因為每隻抹香鯨的尾鰭外觀都如人類的指紋獨一無二,利用Photo-ID(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可以逐一比對不同時地的影像,以進行個體辨識。

▲▼抹香鯨。(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王俐今表示,抹香鯨近5年來目擊率僅2.3%。(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王俐今進一步說明,黑潮自2010年起展開花紋海豚Photo-ID個體辨識的工作,至今長達10年,已辨認出的花紋海豚個體逾400隻,2021年春季,黑潮開始建立抹香鯨的Photo-ID資料庫。過去傳統檔案處理方式,容易產生資料重複、缺乏效率與彈性,以及無法共享的問題,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可減少資料重複儲存,確保每個使用者可以看見最新的進度,並維持資料的整合、簡潔、一致性,達成資料標準化、得以共享的目的。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