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台灣正加速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不過近期也瘋傳打完莫德納變萬磁王,手臂吸得住鐵湯匙,引起不少施打後網友實測。但也有醫師解釋所謂的「萬磁王」情況其實和疫苗無關;另外,國際上也有做施打後「皮膚症狀反應」整理,其實施打莫德納之後最常見的是「新冠手臂」。
▲歡迎點擊《痛痛飛走了》分享記者實測吸鐵湯匙的結果。
目前台灣已經全面開放18歲以上民眾上網做新冠肺炎意願登記,至今已累計近8百萬人,隨著接種率上升,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也越來越多,國際上也早有針對接種疫苗後皮膚可能會出現的反應做研究整理。
包括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和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JAAD)都有蒐集英美兩國大規模施打AZ、BNT與莫德納疫苗出現皮膚反應進行整理。
Lancet共搜集62萬人接受2劑BNT或1劑AZ的安全及有效性報告,發現施打後常見的皮膚局部副作用,包括紅/腫/熱/痛/癢/瘀青/壓痛/腋下淋巴腺腫等,當然接種不同疫苗,發生率也有所不同。另外,JAAD發表的期刊,則是針對414位施打mRNA疫苗後皮膚出現紅疹的案例分析,也分析出最常見的5種紅疹。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莫德納最常見的是新冠手臂。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先前提醒,倘若注射疫苗7到8天手臂腫起來,且有熱痛癢反應,就是「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就叫做新冠手臂,而新冠手臂是mRNA疫苗特有的皮膚反應,大部分的人會在4天左右消退。想知道更詳細的接種後皮膚反應,就快上ETtoday新聞雲Podcast節目《痛痛飛走了》收聽。
♡《痛痛飛走了》:防疫健康新知,醫藥記者說給你聽♡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