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珊瑚白化10株僅恢復4株 環團:今夏白化威脅仍在

記者范姜士航/綜合報導

臺灣鄰近海域珊瑚在2020年夏天面臨嚴重白化威脅,起因於整年都沒有颱風攪動海面,較高溫的海水讓珊瑚持續處於「發燒中」的不健康狀態,對此環團發動監測計畫,歷時6個月於墾丁、小琉球、綠島結合潛水社群記錄10株珊瑚復原狀況並製成縮時紀錄片。專案負責人邱聰榮指出,10株珊瑚近半數在白化後難以自行復原,隨即被藻類覆蓋、瀕臨死亡,顯示海平面以下的氣候危機持續嚴峻。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珊瑚礁監測計劃,2020年8月間對臺灣南部珊瑚發出最嚴重的二級白化警告(Alert 2);去年中研院研究團隊亦指出,臺灣近海珊瑚遭遇史上最大的珊瑚白化危機。截至NOAA計劃7月17日資料,南臺灣海域珊瑚白化風險為「警戒(Warning)」,且推估2個月內,臺灣南部珊瑚可能再次升至二級白化警告(Alert 2)。這意味著瀕臨死亡或尚在復原的珊瑚,將要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裡,以虛弱的狀態反覆面對生存考驗。

▲▼珊瑚白化復原現況。(圖/綠色和平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琉球厚石的大型微孔珊瑚大致從白化中恢復、周遭珊瑚則瀕臨死亡。(圖/綠色和平提供)

為了紀錄珊瑚白化後的復原情況,並觀察白化對於珊瑚繁殖的影響,環團於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間,陸續在小琉球、綠島、墾丁監測10株目標珊瑚,在潛水教練及業者支持下蒐集超過90張珊瑚監測影像,並製成縮時影片。根據紀錄結果,10株中有6株未能完全復元,本體或周遭覆蓋藻類。

海生館館長陳啟祥在光影珊瑚紀錄片中受訪表示,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魚類生長在珊瑚礁、其生物多樣性高,而珊瑚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也成為科學家觀察海洋環境健康的指標。不僅海洋生物需要珊瑚礁,減緩氣候變遷也需要健康的珊瑚生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指出,若能為珊瑚建立海洋保護區,讓珊瑚健康地發揮固碳的功能,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這就是自然解決方案」。

▲▼珊瑚白化復原現況。(圖/綠色和平提供)

▲檢測珊瑚中僅4株恢復狀況良好,包含墾丁出水口瓣葉珊瑚。(圖/綠色和平提供)

海水缺乏颱風擾動及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是珊瑚白化的原因之一。環團建議以珊瑚觀光為主的屏東縣政府須以氣候緊急宣言方式展現氣候決心,並搭配設立海洋保護區,支援學者及社群監測珊瑚白化,讓珊瑚在年復一年的高溫傷害中得到更多保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