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亂象多!「激勵、紓困」英文不一樣 韓國發的是災難救助金

記者張靖榕/綜合報導

台灣紓困已來到4.0版本,申請紓困以及符合資格與否的亂象多,以時事新聞介紹英、日、韓文的Podcast節目《宇宙人外信》,此次透過紓困亂象來介紹英外文報導常見的「激勵、紓困」等單字。

▲歡迎收聽《宇宙人外信》聽時事一次學習英、日、韓三種語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區公所承辦人員告訴《宇宙人外信》,在紓困期間儘管遇到許多值得同情也符合紓困資格的案例,但不符資格仍堅持要求政府也應協助紓困的案例也很多,比例幾乎多達一半。

▲▼職場,公職,上班族,職員,辦公室,企業,競爭力,白領。(圖/記者季相儒攝)

▲紓困旨在幫助工作收入及家庭生計受影響的民眾。(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例如一名退休軍人年領存款利息20萬元,但因為沒有收入,表示政府應該多少幫助一點;然而紓困其中一項條件就是「收入加存款」,每人每月生活費低於該地區2倍才能申請,因此只能再三向其解釋。

另一例則是銀行存款逾百萬的民眾,認為那是養老金不能動,且不想勞煩子女,因此政府擴大紓困應該不計存款,只計算收入就好,種種情況都令公務員作業負擔加大。

近年紓困案與政府加大投資的「激勵案」不只在台灣,全球多國都愈來愈常見,如去年3月COVID-19疫情在美國爆發,聯邦政府多次祭出天價激勵法案,這時英文報導標題就會以「stimulus bill」稱之,stimulus中文意為刺激、激勵,bill則是法案的意思。另外便是紓困法案,紓困便是讓人民生活壓力稍微鬆綁、緩解,能夠對應到英文的relief,單字同時也有「鬆一口氣」的意思,因此紓困案就稱為「relief bill」。

日文的紓困漢字是給付金,發音則為Kyuufukin,韓文的紓困金概念則和台灣有些不同。台灣的急難救助金和紓困金不屬同一分類,韓文則是以災難救助金「재난지원금(jaenanjiwongeum)」來描述韓國的紓困金。

★《宇宙人外信》:中英日韓四聲道,時事閒聊學單字★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來IG找我們玩吧:宇宙人外信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