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公設比」的概念,一知半解、存有多項迷思。(圖/記者陳建宇攝)
實習記者項瀚/台北報導
有些民眾希望社區能附有公共設施,供日常放鬆、娛樂使用,也有些民眾希望購入低公設比的物件,讓室內坪數達到最大化;該如何選擇公設比大小,因人而異。然而,多數人對公設比的概念,卻一知半解、存有多項迷思。
最新一集《地產詹哥老實說》,邀請東森房屋三鶯區執行長廖麟鑫,解說公設比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此外,也揭曉許多其中的細節,破除網友對公設比既定的迷思,更揭開建商在規劃社區時的小秘密。
▼點擊收聽Podcast《地產詹哥老實說》搞懂公設比。
▲最新一集《地產詹哥老實說》,邀請東森房屋三鶯區執行長廖麟鑫,針對「公設比」做詳盡的解說。(圖/截自地產詹哥老實說)
節目一開始,廖麟鑫介紹公設比的定義,「公設比=持有公設坪數/總坪數*100%」。隨後,節目主持人詹哥便舉例,「我之前看過台北市有個建案,公設比54%,所以總坪數35坪的話,室內空間才15坪,等於花了1000多萬買公設耶!」
主持人詹哥提到,公設比開始有比較廣泛的討論,是從2003年蘆洲「大囍市」火災事件開始。事故發生後,建築技術法規即規範,8樓以上的建築,需配有2支逃生梯。廖麟鑫表示,至此之後的建案,公設比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普遍來說,多少公設比才是合理範圍?廖麟鑫表示,得取決於房屋類型。舉例來說,過去的公寓、華夏、電梯大樓或社區,合理的公設比分別大約為,10%、20%、30%。不過,廖麟鑫提到,從2018年1月1日後,平台、雨遮等都不列入坪數計算,「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以現在的新建案來說,公設比普遍都33%起跳。」
▲廖麟鑫表示,建案基地面積越大,公設比自然也會越低。(圖/ETtoday資料照)
「我家公設比好高,為什麼卻沒有什麼公共設施?」應是不少網友的疑問,同時,主持人詹哥也感到困惑地提問。廖麟鑫表示,「基地大小,將決定公設高低。」
廖麟鑫進一步說明,若基地越大,建商在整體開發上,能規劃的建坪也會相對的多。由此一來,總體戶數增加,攤平之後,公設比也會隨之下降。
也就是說,想擁有合理的公設比,又希望社區的公共設施多元,就得選大型社區。不過,相對的,就會碰上社區戶數多的缺點。對此,廖麟鑫表示,「其實不用太擔心,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現今社區都須設有管理委員會做管理,整體居住品質不至於太差。」
主持人詹哥提問,「公設空間總共包括哪些?」廖麟鑫提到,公設可以區分為「大公」、「小公」。前者是指社區住戶共同使用的唯一空間,例如,發電機室、配電室等。而後者包含,分棟的門廳、梯廳等。所以,社區中每個住戶所負擔的公設比,也不盡相同。
▲若停車位屬於私有,停車場整體公設空間認列,就需扣除各停車位的坪數。(圖/ETtoday資料照)
關於爭議最大的停車場空間,廖麟鑫表示,若停車場是公家持有,每年採抽籤制,則停車場的總面積就會納入公設比。不過,若停車位屬私有,停車場公設的認列,就僅有車道、或是其他位於地下室的公共使用空間。
但廖麟鑫也提醒消費者,一般來說,平面車位大約10~12坪、機械則為5~6坪。若民眾取得的車位坪數過小,如低於10坪,多出的坪數就有可能被計算進「大公」內,由全體住戶攤平,進而增加購屋成本。
主持人詹哥也在節目中,提出一項大多網友的疑惑,「戶外游泳池、空中花園算不算公設?」。廖麟鑫回應,「戶外空間屬於法定空地,不能登記坪數。」也因此,廖麟鑫和主持人詹哥都大讚,願意投入重本、規劃戶外空間的建商。
節目的最後,主持人詹哥與來賓廖麟鑫提醒聽眾,高公設看似享受,不過相對付出的成本也所費不貲。各項公設的維護、修繕,都會反映到每個月的管理費。建議民眾還是需要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再來決定是否入手含有多項公共設施的物件。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