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傑/林昀儒激戰球王、郭婞淳奪牌 「升學vs運動」真是二選一命題?

2021年07月30日 15:43

劉仕傑/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

我對於林昀儒父母每月自費13萬請中國教練這件事沒什麼意見。

中國是桌球強國,台灣的父母在經濟能力允許之下,幫小孩請外籍教練(對,中國教練算外籍教練,小粉紅不要叫),這件事沒什麼好講的,特別是林昀儒已經是從小決定往職業選手之路邁進,他的父母當然會想好好花錢栽培。

但值得大家討論的,或說作為一個父母,我比較想跟大家討論的,是如何面臨小孩在學業與運動之間的抉擇,而作為父母,又該投注多少資源讓小孩一圓運動夢。

林昀儒,小林同學,樊振東,東京奧運,桌球,體育,沈默殺手,職業,企業,贊助,運動產業

▲19歲林昀儒挑戰中國球王樊振東,引發台灣民眾關注。(圖/路透)

這問題在台灣不難理解,因為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之下,有運動天份的小孩,隨著一路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在「升學vs運動」的二分法選擇之間,壓力會越來越大。

小學時,學業壓力不大,看著小孩喜歡跑跑跳跳,讓他們去校隊玩玩,也玩出一些成績,父母都覺得開心。但升上國中,還要繼續花這麼多時間在運動上嗎?許多家長難免會開始猶豫。

道理很簡單。父母的擔憂是:搞體育,未來有沒有出路?畢竟,不是每個小孩未來都可以當國手,都可以成為職業選手。講白了,就算當到國手,在巔峰期過去之後,也的確面臨到就業跟生計的壓力。

林昀儒,小林同學,樊振東,東京奧運,桌球,體育,沈默殺手,職業,企業,贊助,運動產業

▲林昀儒在東京奧運表現亮眼,連帶使其桌球培育史受到民眾關注。(圖/路透)

「因為除了打球,我什麼都不會」。這句話,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當然,還是有少數的運動員有培養運動以外的專長。

台灣的體制,在小孩決定往運動方向邁進之後,對課業的要求通常越來越鬆。在早期,許多體育校隊甚至上課時數不足,學校及教練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遇到週間有比賽時以比賽為重,比賽結束後也不會補課。

對選手來說,看著學長學姊也是這樣過來,也不自覺走上相同的道路。這是過去常見的弊病。

教育部體育署在今年修法,讓國中小體育班學生每日練習的時間從「至多以三小時為原則」改為「至多以三小時為限」,這是正確的做法。我也相信,現在的學校及家長,也越來越重視選手在運動以外的學習。

但歸根究底,對於家長來說,還是得面臨這樣的抉擇:讓小孩投入運動,是幫小孩?還是害了小孩?

林昀儒顯然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根據媒體報導,他的父親是體育學博士,母親是國中校長,林昀儒的國中跟高中都是在家自學,因為他的父母很小就發現林昀儒的桌球天份,並且立志栽培。

林昀儒,小林同學,樊振東,東京奧運,桌球,體育,沈默殺手,職業,企業,贊助,運動產業

▲針對林昀儒自費培訓,體育署也證實林昀儒幼時是由舅公自費資助聘請中國籍教練綦戈。(圖/路透)

撇開一個月13萬元教練費用的經濟層面考量,單純就父母角度思考,應該沒有很多父母會在小孩十二歲時,便決定讓小孩全心往職業之路邁進。

風險很大,不是嗎?林昀儒當然從小在桌球展露頭角,拿了一些獎項,但這樣的小孩很多啊!又有誰能知道他能在19歲時就登上奧運舞台?他父母也不曉得。

林昀儒的父母顯然很早就做了決定,甚至是一種賭注。他們賭對了。

講到這,請讓我岔開話題談一下郭婞淳。

我不是要講她奪金牌有多厲害,因為這個大家都知道。

我要講的是,她在奪金牌之後,陸續在臉書上感謝她的贊助單位,包括台灣大哥大、TOYOTA、Under Armour及富邦金控。

當然,她奪金之後的社群媒體發文也許是當時的贊助條件之一,但好的選手,是需要企業投資的。我希望郭婞淳的成功,可以讓更多企業更踴躍贊助選手,而且從學生時期開始。

林昀儒,小林同學,樊振東,東京奧運,桌球,體育,沈默殺手,職業,企業,贊助,運動產業

▲在奪下舉重金牌後,郭婞淳陸續發文感謝一路上資助他的企業們 。(圖/路透)

當然,我也看到郭董十年贊助莊智淵六千萬元的新聞。撇開政治立場不看,這都是值得鼓勵的行為。

企業贊助選手,也許也可以幫企業本身節稅,但重點是,這會讓更多選手無後顧之憂,願意投身運動產業。

在美國,優秀的運動選手在大學時期甚至高中時期,便開始接受企業贊助。這是美國運動產業發達的眾多原因之一。運動必須是一個產業,有明星運動員帶動商機,吸引更多資本投入,整體運動才會蓬勃發展。

(經網友提醒,我這句不夠準確。應該說是,美國如NIKE等運動品牌會贊助運動名校,至於選手本身能不能接受贊助,到2019年才放寬規定。以上說明。)

林昀儒,小林同學,樊振東,東京奧運,桌球,體育,沈默殺手,職業,企業,贊助,運動產業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則曾資助桌球選手莊智淵。(圖/翻攝郭台銘臉書)

更多的企業投入,更完整的運動產業鍊建立,「體育vs運動」的差異,選手在學生時期如何兼顧課業及競技場上的表現,大學體育獎學金的多寡等等,上述每一題都可以有許多討論。

讓台灣的運動選手,能夠從小認知到「升學vs運動」並不是二選一的命題,而是一個他們未來即便從選手身份退下,仍然可以在這個運動產業鍊下發揮專長並有穩定收入,才能鼓勵更多有運動天份的小孩及他們的父母,願意讓小孩一圓運動夢,即便只是嘗試幾年也好。

也許這才是我們討論林昀儒現象的另一個思考角度。

熱門點閱》

► 小林同學VS中國球王 一場「落點、節奏」與「旋轉、力量」的纏鬥

► 柔道男神養成記!國訓中心如何成為楊勇緯的最強後盾?

► 林宜敬/台灣應該為下一輪吵架做好準備

► 亓樂義/大國爭鋒 中國增進核武力量

● 本文獲作者授權,原文節錄自護台胖犬 劉仕傑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