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中國用體育機器製造奧運選手 目標只為「拿最多金牌」

▲▼ 東奧中國代表團拿下女子800公尺自由式大隊接力金牌。(圖/路透)

▲ 中國代表團拿下女子800公尺自由式大隊接力金牌。(圖/路透)

記者陳宛貞/綜合外電報導

2020東京奧運進行中,中國截至2日上午高居獎牌榜冠軍,未能奪金的選手卻得承受被出征的壓力。《紐約時報》分析,中國培養運動員的目標只有一個——為國家榮耀贏得金牌,而銀牌和銅牌幾乎不算數。儘管中國民眾愈來愈關注運動員個人的付出,中國派代表隊出戰的目標仍是金牌榜高位。

《紐時》上月30日以「不惜一切代價:奧運金牌背後的中國體育舉國體制」為題說明,各國都渴望贏得奧運榮譽,但北京對奧運金牌的痴迷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緊密相關,希望扭轉中國一個多世紀來的衰弱與受外國列強蹂躪的局面。

中國體育體制源自蘇聯模式,由國家挑選出數萬名兒童,送進2000多所政府經營的體育學校,接受全天式訓練。為贏得最多金牌,中國聚焦西方資金不足的冷門項目,或是有較多奧運金牌可拿的項目,並且專攻可透過機械動作改善的項目,而非需要多名運動員且不可預測性高的互動項目。

▲▼ 中國舉重女將廖秋雲拿下銀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廖秋雲敗給菲律賓,拿下銀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女子舉重自2000年雪梨奧運成為正式項目以來,一直是中國戰略目標。這在多數體育大國運動員間較為小眾,代表西方女子舉重運動員獲取資金較為困難。且舉重分多個量級,最多可拿4枚金牌。

對中國體育官員角度來說,舉重對大眾沒有吸引力,被送進體育系統的青春期前女孩可能根本不知道這項運動的存在,但這都無關緊要。《紐時》提到,中國國家舉重隊在北京的訓練中心有一整面牆以巨大的五星旗覆蓋,提醒著運動員,他們有責任為國爭光,而非為了自己。

中國奧運選手做出龐大犧牲,其中又以女子舉重選手付出的代價較高,因為她們通常不受廣告商青睞。一名拿下中國國家舉重冠軍的女選手後退役後靠在公共澡堂工作維生,還因年輕時被迫服用激素而長出鬍子。

▲▼戴資穎,羽球,東京奧運,東奧,東奧羽球,陳雨菲。(圖/路透)

▲ 中國羽球一姐陳雨菲擊敗戴資穎,拿下金牌。(圖/路透)

愈來愈多中國中產階級父母不願將孩子交給國家培養為運動員,大眾也注意到那些被淘汰的運動員往往生活艱困,因教育程度低、身體受到傷害,除體育系統外幾乎沒有就業前景。但政府仍持續創造跆拳道、輕艇、帆船等項目的選手,尤其看好農村背景或家庭條件較差、較能吃苦的孩子。

對於中國體育機器製造出的運動員,多年來的努力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奧運賽場上付諸流水。舉重女將廖秋雲日前出戰55公斤量級,敗給菲律賓選手,拿下銀牌,賽後竟哭得幾乎喘不過氣,教練也流下眼淚。當一名記者說道,「獲得銀牌也是個偉大成就」,廖秋雲只是低頭看著地板。

《宇宙人外信》中英日韓四聲道,時事閒聊學單字★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