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南投報導
今年飽受乾旱和疫情折磨的日月潭,隨著降雨和水位回升、防疫警戒降級,逐漸恢復過往美景和人氣,但外來種生物魚虎對環境生態的威脅仍在;隨著近期進入繁殖季節,魚虎魚苗常大量集結成「魚球」、集體獵食而使得水面猶如被煮沸般,浮現大量「死亡泡泡」,且被漁民目擊到的範圍有擴大之勢,南投縣農業處表示將持續觀察、電撈防治,以降低生態衝擊。
▲日月潭魚虎進入繁殖季節,到處可見「魚虎球」和「死亡泡泡」景象。(圖/「日月潭一等高」臉書粉專提供)
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資料,學名小盾鱧的魚虎,目前出現於湖泊、水庫等靜止水域環境,在較低溶氧水域中也能生活,而且生性兇猛、最大可達130公分,常藏身於水底掠食小魚及其他水生動物,幼魚具有明顯的群聚性。
▲魚虎最大可長至130公分。(圖/「日月潭一等高」臉書粉專提供)
「日月潭一等高」粉專小編等當地漁民,在7月初在潭區巡遊釣魚時,就已在多個地點拍下「魚虎球」的身影,只見一大群魚虎幼魚集結於接近水面處翻滾游動,衍生大面積水花、氣泡和漣漪,體型碩大的雌魚虎則在旁巡迴護衛,景象駭人。
▲▼日月潭魚虎進入繁殖季節,到處可見「魚虎球」景象。(圖/「日月潭一等高」臉書粉專提供)
由於「魚虎球」出沒和氣泡浮現時,就代表有其他生物被圍獵而遭殃,因此被漁民稱為「死亡泡泡」,且今年從南邊湖以東至伊達邵、大竹湖、文武廟等水域都有目擊,族群數量和分布範圍較往年似有擴大,令漁民相當擔心。
南投縣農業處則表示,去年同期起就在魚虎繁殖季節、易生「魚球」的時間點,與清大研究團隊合作監測、進行電撈防治,捕獲8000尾左右,效果不錯;今年也持續執行,近月來電撈捕獲7千多尾,將持續觀察掌握魚虎族群數量的增減,也將針對相關做法和成效進行滾動式檢討,維護日月潭既有生態環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