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針對弱勢族群提供多項補助,讓人人都能在台北住得安心。(圖/ETtoday製表)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台北居,大不易?」台北市為台灣首都,「生活步調快」、「消費高」已經成為外縣市的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一般人要能在台北市租屋、買房並不容易,想要在台北有個舒適的落腳處,對上班族來說可能都會是不小的負擔,更遑論弱勢族群,除了經濟問題外,還可能因為特定身分而導致租屋困難。台北市社會局長周榆修表示,台北市政府特別重視經濟弱勢與社會弱勢族群,經濟弱勢可分為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兩類,目前台北市的低收入戶跟中低收入戶總數約三萬一千多戶、比例約為8:2;社會弱勢則有老年人、身障者、街友、特殊境遇家庭和原住民⋯⋯等,而台北市政府針對「住不起」、「租不起」的經濟弱勢族群和社會弱勢族群也提供多項協助,讓每一個有居住需求的人都能「安居台北」。
▲在台北市租屋、買房大不易,不只是許多上班族的心聲、更是弱勢族群們不敢期待的願望。(圖/資料照)
周榆修指出,經濟弱勢及社會弱勢者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居住地點,但「安居樂業」首先要能「住得安穩」,如果沒有合適的居住地點,久而久之容易產生家庭面跟社會面上的問題,更會導致惡性循環,因此首要目標是先解決經濟弱勢及社會弱勢族群「住的問題」,而台北市政府有責任提供資源並透過政策分配,如:國宅、社宅及各項補貼,協助弱勢族群扭轉這樣的惡性循環。在租金補貼的部分,除了配合中央租金補貼額度3,000元至8,000元外,台北市另加碼至11,000元,針對不易租屋之特定身分者(如:身障者、原住民、低收入戶),也提供特定租金補貼,身障者租金補貼每坪最高330元、都市原住民家庭租金補貼4000~8500元、低收入戶租金補貼1500元。
▲台北市政府與民間NGO團體合作成立社福資源平台,做為管理機關與社福機構的溝通媒介。(圖/ETtoday製表)
為讓政策更有彈性、針對弱勢族群提供更多元的協助,台北市引進民間NGO及NPO團體成立居住與社福合作平台,推動「NGO承租社會住宅」,讓弱勢族群租的不只是房子,而是「安居樂業」的想像跟生活,「大政府時代已過去。」周榆修指出:「結合民間力量,可以更即時、更多元、更有彈性。」打造社福資源合作的平台,將社福照顧引進社區、橫向連結,並做為管理機關與社福機構的溝通媒介,而非只是提供一個中繼的居住資源,更希望能慢慢轉型成長期居住的保障,「用公部門的政策優勢結合民間團體的能量,在合於法規的前提下做出最大的彈性。」
周榆修說明,現在「居住」不再只是單純的「居住」,尤其是社會住宅,時代在改變,住宅不應該被標籤化,「一般戶和弱勢戶如何共融很重要。」透過NGO承租社會住宅,除了可以連結社福與住宅資源外,也能依區域需求提供弱勢戶居住場所,更可以提供在地化服務管理,搭配中繼居住服務計畫。「尤其一般社宅都是家戶,NGO可以轉租為單人弱勢戶,打破家戶單位承租的限制,空間運用更有彈性。」而周榆修表示,針對較多弱勢需求的萬華區,也將於今年底到明年初開始先試辦NGO承租社會住宅。
▲台北市政府引進NGO承租社宅,改善弱勢住戶困境,將於年底開始試辦。(圖/翻攝自Humans of Taipei 我是台北人)
對於資訊的查詢及需求協助,周榆修更強調:「台北市政府幾乎是把所有能用的載體都用上了。」對於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獨居、獨老、身障、單親等社會弱勢及經濟弱勢族群,確認身分後就會提供相關福利簡介,住宅補貼、修繕等協助都有清楚說明,除此之外也印製單張宣導,網路上也有建置相關資訊,能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若需要更直接的諮詢,也可以直接前往各區域的社福中心,由社工直接說明,「可以說是佈下最綿密的服務網了。」
8/27台北市政府將舉辦「台北市弱勢居住資源開拓與展望」座談會,想了解台北市提供了哪些弱勢族群「居的保障」,也能直接參與線上座談會,讓台北真正落實,成為一個無論經濟能力、社會地位高低都能「安居樂業」的所在。
2021居住正義2.0系列論壇►https://bit.ly/3k7BYlH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廣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