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爆發,過去三個月各場所人流狀況,點擊可放大。(圖/ETtoday製圖)
記者黃可昀、施怡妏、鄺郁庭/整理報導
今年5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爆開,隨著確診數暴增,且全台進入三級警戒長達73天,終於降回二級,甚至事隔109天,於今天、8月25日再度出現本土單日+0。而確診數減少,是否與大家自主減少外出頻率有關?參考Google先前釋出「社區人流趨勢報告」就可略窺概況,趨勢圖明顯的一個轉折點,完全展現台灣人為何是「防疫模範生」。
Google社區人流趨勢 回顧「本土暴風雨」
提到2020、2021年的大事,莫過於衝擊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 19)。台灣因為有SARS的經驗,第一時間就釋出警告,要國人進入防疫狀態,成功守住淨土長達1年多。在1年多的時間裡,台灣和國外形成超大對比,就像是罩上防護網一樣,不管是學校、工作場所、演唱會都一如往常,假日也充滿國旅人潮。
儘管國內有少數幾次社區感染,甚至曾發生看似會爆發的危機,但最終都順利清零,確診者也一一解除隔離。也就是這樣的表現,整個社會和經濟活動都不太受影響,讓台灣曾被外媒封為「防疫神話」、「防疫模範生」。
沒想到,今年5月中旬時,疫情卻在台灣爆開,先是發生華航機師諾富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接著萬華茶室群聚爆發,倍增的確診數讓國人陷入一陣恐慌。
▲萬華茶室周遭大消毒(圖/記者屠惠剛攝)
回顧爆發後,全台共實施73天三級警戒,歷經四度延長,終於慢慢控制住疫情,確診數也趨於平穩,最後在7月26日確定回歸降回二級。《ETtoday新聞雲》整理爆發前後的社區人流趨勢,用數字回顧國人成功止血的關鍵。
本次整理將參考Google社區人流趨勢,並分析6處「零售店和休閒設施(內文以零售商稱呼)」、「雜貨店和藥局(內文以藥局做簡稱)」、「公園」、「大眾運輸站」、「工作場所(內文以公司稱呼)」、「住宅區」的人流變化,基準值則是以2020年1月3日至2月6日,這5週時間去算出一週內每日的中位數。
▲5月各場所人流狀況,點擊可放大。(圖/ETtoday製圖)
「母親節照常過」開始燒 半個月內全台升三級警戒
時間回到今年5月初,在9號之前,因為華航群聚案,每天有新增個位數確診數,不過當時大家都已習慣「後疫情生活」,指揮中心也宣布,母親節還是可以照常過,周末車流量甚至「比平常多5%」。接著,6號時增加13例,接下來3天則是+5例、+5例、+1例,但似乎民眾還認為都是華航群聚案的關係,人流並沒有減少太多。
對比Google整理出的社區人流趨勢做出的折線圖來看,與基準值相比,5月初本土疫情尚未爆發時,「住宅」整條線在13日前都在基準線上,沒有很大的起伏,以數值來看,也是頂多+1~2%或-1~2%,甚至沒變動;另一條也接近基準線的則是「藥局」。另外,因為5月1、2日正好適逢假日,公園的人潮比起基準值多了11%及17%,接著回到平日,到公園的人大減-19%甚至22%。
至於「公司」假日時是-7~8%,平日則+3%左右,若以折線圖來看,也算是沒有太大變化;「零售商」的部分,則在一開始就比基準值還低,基本上都是-10%以上,只有假日時人比較多,但仍比基準-6%左右;「大眾運輸」這條線則一直都在基準線下,數據來看大約少了10%。可以看出這時人流仍沒有太大變化,民眾還是照常生活。(呈現疫情前的平穩,不用這麼多數字,可較概括式統整)
而10號開始,便是雙位數增加,從+15、+11、+21、+25、+34,到15號突然暴增到185例,隨著宜蘭遊藝場、獅子團、葡萄家族等確診案爆出,疫情警戒也從原本的0級提升到「二級警戒」,這時全台灣才感覺到「歹誌大條了!」尤其是疫情高峰5月17日,單日更是新增535起確診。一開始指揮中心公布了6大措施,最重要的就是外出全程配戴口罩、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
▲全國升級三級警戒,台北呈現空城狀態。(圖/記者湯興漢攝)
隨著連續幾天的嚴峻數字,指揮中心19日宣布全台進入三級警戒,一度加開上午場記者會應戰。防疫措施方面,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賣場及超市加強人流管制,結婚不宴客,喪禮不公祭,宗教集會活動也全面暫停辦理,並關閉休閒娛樂場、觀展觀賽場所及教育學習場域。
趨勢圖可以明顯看到,開始有人流變動的關鍵期正是10~15號,因為15日前已經連續5日雙位數確診,又突然暴增至185例,從折線圖來看,「零售商」、「公園」、「大眾運輸」3條線驟降,人流直接-29%、-34%、-44%起跳;19日全台進入第三級防疫警戒後,「零售商」、「公園」直接大減4、5成的人,「大眾運輸」更是少了6、7成。人潮一路下滑至22、23號時才稍微緩住,但線條也沒有往上漲回的趨勢。
▲民眾自律在家防疫,夜晚家戶燈火通明的景象。(圖/記者謝盛帆攝)
「藥局」線條從15日後雖然也明顯下滑,但直到22號才降到基準線下,應該與疫情要爆發時的「口罩之亂」,以及民眾急著要囤貨日用品有關;另外,還有「公司」這條線也在15號過後一路往下滑,不過平均少了2、3成左右,仍是零售商、大眾運輸等場所最少人。
相較之下,「住宅」線條可以說是緩緩上升,一路上漲1至2成,代表比起基準時期,更多人下班後選擇乖乖待在家,減少了休閒娛樂等活動。而這樣的趨勢,在5月25日宣布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延長至6月14日後,基本上就定型了好一段時間。
▲6月各場所人流狀況,點擊可放大。(圖/ETtoday製圖)
全民宅家防疫「不出門高峰期」 三級警戒再強化
到了6月份疫情依然嚴峻,受到5月的確診數爆炸衝擊,大家開始減少外出活動,企業也都改成居家辦公,是全國民眾不出門的高峰期,各縣市甚至還出現空城的景象,台灣人防疫意識高,自律的表現也在國際上獲得讚賞。
指揮中心6月份兩次延長三級警戒的時間,5月27日宣布強化三級警戒1.0,6月7日再宣布強化警戒2.0,在全國人的努力下,6月中疫情漸漸趨緩,確診數開始下降,到了6月21日,單日新增只有75人,是三級警戒後首次低於百例的一次。
從6月5日的社區人流趨勢可以發現,各地區仍處於空城的狀態,零售店和休閒設施等數值是 -59%、雜貨店和藥局 -18%、公園 -70%、大眾運輸站為 -71%、工作場所 -21%、住宅區 +21%,整個街頭空蕩蕩,大眾運輸工具甚至下降到71%,住宅區也大幅提升,可見大家都乖乖待在家防疫。
▲捷運人潮驟減,站內民眾屈指可數,和以往景象強烈對比。(圖/記者謝盛帆攝)
到了6月中,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二度延長,根據6月19日的人流趨勢報告顯示,零售店和休閒設施等數值是 -50%、雜貨店和藥局 -9%、公園 -56%、大眾運輸站為 -65%、工作場所 -14%、住宅區 +17%。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確診人數降到百例以下,6月27日人潮漸漸回流,零售店和休閒設施等人潮為 -49%、雜貨店和藥局 -10%、公園 -49%、大眾運輸站為 -64%、工作場所 -25%、住宅區 +17%。
▲疫情之下,上下班時間台北橋的機車瀑布,大量車潮已不復見。(圖/記者李毓康、陳煥丞攝)
透過數據可以發現,到了6月底人潮小幅度地回來,雖然跟5月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但6約初在家的人大約是17-20%,6月底則下降到14-17%。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民眾也漸漸變多,6月初數據下降到-57至-70,6月底則開始上升,大約在-52至-64%。
表示在經歷疫情爆炸後緊張的6月,確診數漸漸下降後,台灣也出現連續+0好幾天的縣市,雖然全國仍處於三級警戒的狀態,但出門的人確實變多了。
▲7月各場所人流狀況,點擊可放大。(圖/ETtoday製圖)
本土疫情惡火趨緩 單日新增「個位數」成強心針
自6月下旬開始,疫情狀況趨向穩定下降,每日本土確診人數在100例上下浮動,進入7月1日更出現疫情爆發以來新低,7月1日當天新增本土49例,為全國人民打了一劑強心針,眾人在家悶了1個半月,都很期待能早日降級、解封,回歸能夠外出活動的正常生活。
7月開始每天確診人數都壓在二位數,不過仍有部分縣市有小範圍的社區感染事件,考量到人流「跨區移動」會增加病毒擴散風險,政府仍宣布三級警戒再度延長,不過防疫指引鬆綁,「微解封」一詞也成為當時最多人關注的關鍵字。
從折線圖來看,一進入7月各場所的人潮都略為增加,待在「住宅」的人數稍稍下降,代表民眾漸漸出籠了,無論是回歸公司辦公、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從人數的上升可看出大眾活動狀況正慢慢回復正常;不過「公園」、「零售商」、「大眾運輸」這3處的人流和疫情前相比,仍明顯少了很多;「藥局」、「公司」的人數到了7月底則是快要拉回到疫情爆發前的數量;「住宅」的人則是依舊比疫情前多一點。
▲隨著疫情趨緩,路上漸漸出現不少民眾。(圖/記者周宸亘攝)
本土疫情7月27日從三級降為二級警戒,降級後的第一個周末人潮明顯回升,捷運、傳統市場、百貨公司等場所人都變多,對比5月雙北「自主封城」的景象實在差很大,也能看出民眾這2個月實在悶壞了,一宣布疫情警戒降級,紛紛外出透透氣轉換心情。
雖然宣布降級後人流回升,不過整體看起來還是有很多人繼續宅家防疫,路上人潮沒有以前那麼多,外出的民眾也謹守防疫指引,戴口罩、勤消毒,所以降級1周後疫情仍維持在10至20例,全要歸功於老百姓的自律與嚴謹。
進入到8月後狀況更加穩定,自8月1日起本土案例都壓在20例以下,8月8日還出現7例個位數,僅8月4日新增21例,即使雙北8月3日宣布開放內用,也並沒有形成再一波的社區感染,可見疫情已經在可控範圍內且越來越明朗。折線圖顯示,8月開始「公司」的人流有略為回升,但還是比疫情前-13%到-22%;待在「住宅」的人則是越來越少,不過仍比疫情前+9%至+16%,可見居家辦公的人幾乎都回公司上班了,只剩少部分工作受到疫情影響或其他因素的人還是待在家,綜觀台灣社會整體狀況,大家已經漸漸回到軌道,期待早日回歸平日正常生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