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究「隔板反增染疫風險」 陳時中:沒有直接科學根據

▲▼    0828指揮中心記者會。(圖/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空氣傳播是主要途徑,但目前各國採取的防疫措施,包括使用隔板,皆是針對接觸及飛沫傳播,無法有效遏止空氣傳播,無疑是在防疫上的一大破口,引起國際矚目。指揮中心今(28日)對此回應,此研究沒有直接科學證據,但維持良好通風、落實環境清消,還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

該研究指出,比起飛沫,氣膠在空氣中懸浮更久,不僅長達數小時,還能傳播到比1至2公尺社交距離更遠的距離。一旦吸進體內,5微米以下的小顆粒病毒氣膠,可直接越過鼻咽及上呼吸道,到達肺部更深處的細微支氣管、肺泡,且不被現行的鼻咽採樣篩檢偵測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認為,過去大眾常有一個迷思,認為氣膠傳播只發生在長程傳輸,卻忽略了氣膠傳播在短距離傳播的威力更大,因為離感染者距離愈近,病毒氣膠的濃度更高,但目前全球各國採取的防疫規範都是根據接觸及飛沫傳播設計,無法有效遏止氣膠傳播。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關於公共隔板增加感染風險,指揮中心有稍微討論一下,但該研究沒有說「增加隔板會有病毒傳播危險」的直接科學證據,最重要的是,當民眾接觸病毒感染的環境,就會有染疫的風險,因此,維持良好通風、落實環境清消,還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