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黨團舉行記者會。(圖/記者呂晏慈攝)
記者呂晏慈/台北報導
今天是世界自殺防治日,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統計,自殺為台灣青少年族群僅次於意外的第二大死因,自殺死亡率更連續攀升20年。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10日表示,近5年衛福部關於國民心理健康預算過低,每人每年可用金額不足30元,應該重新檢討現行資源制度;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家銘則建議,教育部應將精神疾病、情緒問題放入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在面對憂鬱時「自助」及「助人」。
時代力量黨團今天舉行「校園專輔待改善,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邱顯智說,自殺高居年輕世代主要死因第二名,衛福部2016年提出「2025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設立2020年死亡率需降至10.8,但去年實際死亡率為12.6,顯示政策目標未達標,應該重新檢討資源制度,舉例來說,近5年衛福部編列「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預算,每人每年可用的預算金額不足30元,比一碗泡麵的價格還少。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補充,現行大專院校專業輔導人力面臨3大困境,包括專輔人力流動高、行政負擔重、專輔人力難補足;王婉諭也說,根據統計,學生自殺身亡個案近7成未曾接觸校內輔導資源,呼籲應結合家庭、學校、社衛政力量,讓現有輔導機制發揮即時的效益,自殺比例下降不能只是目標,而是要實際落實,讓孩子們面對辛苦時能被接住,這才是最重要的目標。
張家銘表示,去年台灣0至1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成長,且15至24歲自殺通報增加,接近1萬多人,顯示青少年自殺有年齡層越來越低的狀況,不可忽視。他直言,現在的青少年「Z世代」從出生開始就是網路世代,常在面對情緒問題時無法求助,雖然衛福部、教育部近年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校園心輔人力不足、多數青少年未向外求助,仍是一大問題。
張家銘建議,教育部應評估是否把認識精神疾病、覺察自己的情緒問題放在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可以自我覺察「自助」,另一方面,也讓青少年學習陪伴、傾聽、支持陷入憂鬱的朋友來「助人」,同時外界也需要多多關心,避免在憂鬱的青少年身上貼標籤。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