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奕如/台北報導
《斯卡羅》即將邁入大結局,在混亂局勢間,蝶妹(温貞菱)為了和平,成為洋人、部落和閩客間的翻譯,相較一些角色在歷史上有原型人物,她是虛構人物,原著小說《傀儡花》作者陳耀昌老師曾透露,當初需要一個人串場,但後面越寫越發現,蝶妹成為重要存在,大家都搶著要,蝶妹混血身份代表台灣的族群融合,亦代表台灣的象徵。
▲温貞菱、法比歐劇中有一段感情發展。(圖/公視提供)
蝶妹角色父親是客家人,母親是斯卡羅豬朥束社公主,去到哪裡都無法受到認同,8歲時即離開家鄉到府城(台南)討生活,並擔任必麒麟(周厚安 飾)僕人,之後陪同李仙得(法比歐 飾)當隨行翻譯,通曉排灣語、客語、英語及閩南語。而她劇中和李仙得的感情曖昧發展,也成為一大看點。
▲温貞菱飾演蝶妹。(圖/公視提供)
陳耀昌老師寫出原著小說《傀儡花》,他思考的是,歷史的大架構不能錯,但細節可以有一定發揮,他在後記二「小說‧史實與考據」文中提到,「李仙得和蝶妹的故事是杜撰,出於人性的寫法,以及多少影射了福爾摩沙女與西方相遇之美麗與哀愁,新奇與衝擊。」他在民視《新聞觀測站》節目接受專訪時透露,小說結局是蝶妹會拒絕李仙得,象徵著李仙得沒有得到蝶妹,也沒有得到台灣的雙重意義,但《斯卡羅》結局要9月18日才知道。
▲《斯卡羅》還原150年前台灣,各族群融合劇烈。(圖/公視提供)
羅妹號事件之後,台灣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地位逐漸被重視,不過清廷仍消極處理,不接受李仙得提議在恆春設官等措施。李仙得多次來台,獲得大量有關台灣的珍貴資料、地圖,在牡丹社事件受到日本政府聘任為「外交顧問」。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國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轉為積極經營台灣,增設府縣,並對台灣東部及原住民地區以「開山撫番」進行開發。1875年在恆春設立燈塔(即今鵝鑾鼻燈塔)。
▲恆春半島南端為「斯卡羅」居住地。(圖/公視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