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特輯】
暨去年,年僅36歲藝人黃鴻升不幸因主動脈剝離猝死離世。今年56歲陸姓專欄作家在8月23日接種新冠疫苗,隔日24日上午突感身體不適送醫院搶救,到院前不幸身亡。疫情指揮中心於8月26日公布解剖結果,確認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充填,引發心因性休克而死亡。陸姓作家為男性合併有高血壓病史,是主動脈疾病高風險群族群。
主動脈疾病-抽菸、男性、高血壓患者、有家族病史者須多注意
「主動脈是我們各個器官中最重要的血管,它供應全身血流流動,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袁于婷主任說明,當血壓升高,高壓的血流不斷衝擊血管,就會導致彈性較差的血管破裂進而發生主動脈疾病,常見包含主動脈瘤或是主動脈剝離。
袁于婷主任分享根據臨床統計發現,抽菸者罹患主動脈疾病比一般人的多出4倍以上。尤其像是陸姓作家中、老年有高血壓的男性要特別注意,另外有家族病史者也是高風險族群。由此可知除了平日血壓控制外,戒菸也是非常重要。
主動脈剝離-措手不及的沉默殺手
主動脈剝離的急性症狀如劇烈胸痛,從全身痛到後背,或是肚子痛、冒冷汗,陸姓作家可能都有經歷過。
主動脈剝離可分為A、B型。兩者之差異在於「發生剝離的位置不同」,其A型位置最危險,因為最接近心臟的那一段,若治療時間延誤,患者每小時就會增加1%死亡率風險,是心血管中最讓人措手不及的沉默殺手。目前治療方式依據病人情況進行開胸手術或是微創支架手術。
主動脈瘤-體內不定時炸彈
主動脈瘤則是因為當血管壁膨大到1.5倍時即稱動脈瘤,主動脈瘤大到一個程度可能破裂造成內出血而威脅生命,其中臨床以腹主動脈瘤最為常見;另外當主動脈血管壁因血壓過大,衝破血管壁時形成假腔則為主動脈剝離,會瞬間危及生命,因此有高血壓的患者一定要嚴格控制血壓。
雖然大部分的主動脈瘤病人沒有症狀,少部分胸主動脈瘤患者可能會有吞嚥困難、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等情況。
65歲的黃先生,退休前是一名業務,本身有高血壓病史的他,因工作需應酬,長期下來已養成抽菸、飲酒的習慣。在某次家族聚餐時,他突然肚子痛倒在地上,甚至還咳血,當時已呈現昏迷狀態,家人緊急送醫後,經電腦斷層發現是因腹部7公分的主動脈瘤破裂,大量失血血壓一度掉到50以下,死亡率基本超過70%差點喪命,所幸經桃園醫院醫療團隊緊急微創大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才順利逃出鬼門關。
收治上述患者黃先生的衛福部桃園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詹智翔醫師表示,若當主動脈瘤體基準點已經擴大到5公分,或是半年增加超過0.5公分,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醫師就會建議患者盡早接受手術治療,以免破裂造成內出血而危及生命。
詹智翔醫師進一步說明,主動脈瘤最常見於腹部。隨著瘤體直徑越大,破裂風險越高,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目前國內主流治療從傳統開胸/開腹手術進階到微創支架手術,針對支架手術,若遇到困難的腹主動脈瘤手術如主動脈頸部太短,太寬、錐狀體、過度彎曲、鈣化或血栓之病患或是患者相對年輕,則建議可搭配「血管固定錨釘」輔助治療,以預防術後可能會發生支架位移或內漏的情況,除可提高手術成功率,並避免接受再次手術的風險。
以往傳統開胸/開腹手術衍生的併發症多、傷口大、疼痛感大,且無法避免手術腸道沾黏問題,而微創支架手術可以更安全地治療,傷口小,復原時間也快,尤其是高風險群老年人普遍傷口復原能力較弱,更應優先考慮微創支架手術。如上述黃先生病況,在極度危急中微創手術正能發揮快速有效的治療效果;避免傳統手術的傷口大且耗時,併發症多的風險,能提高病患的存活率。近年來新武器-「血管固定錨釘」的發展,搭配大血管支架的使用,更大幅強化微創手術的優點。
另外,醫師提醒您,進行微創支架患者術後應定期回診確認狀況,若發生支架位移或血管滲漏情形,必須考慮再次接受手術時,仍可選擇「血管固定錨釘」來修補,而不需傳統開腹手術。
「雖無法透過藥物來預防任何疾病,但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預防疾病的發生」,詹智翔醫師呼籲如果有高血壓,請務必要好好控制,更要盡早戒菸,60歲以上應定期檢查,同時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持情緒穩定也是相當重要!自己的健康自己掌握!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