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姿吟/專題報導
談到「教練學」,曾經負笈日本進修的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副理事長、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前校長林華韋娓娓道來,「奧林匹克運動會原本是強調業餘精神,現在已經完全改變了,也因為是業餘精神,所以在早期教練往往是自願的、奉獻的,不尋求代價。」
1967年 運動教練成為一門職業的起點
其實運動教練的劃時代發展,應該可以追溯到1956年在澳洲墨爾本奧運會。當時,世界各國為了追求勝利,開始透過科學的介入,幫助運動員訓練或是運動器材研發,在那一屆有部分選手因為這樣而獲得成就。
「那是非常關鍵的一年!」林華韋說起體育史,西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冷戰時期,美蘇為首的「冷戰」不只在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也體現在運動競技領域,大家直接在運動場上一較長短,「1967年,莫斯科體育大學辦了世界上第一場,專門栽培運動教練的基礎講座,此後,設立教練的專門職缺,教練開始備受重視,開啟了運動教練這門職業的起點。」
反觀台灣,好選手一舉成名天下知,台灣社會總是期待有好選手,創造成績、為國爭光;可是,如果沒有好教練的養成系統就難以造就好選手,而台灣也極少人探討,整體環境是否具備培養好教練的條件,或系統性去探討培養本土運動教練最適切的方式。
▲台灣社會總是期待有好選手為國爭光,卻極少人探討,整體環境是否具備培養好教練的條件。(圖/路透)
簡言之,假設教練是我國競技運動與產業發展極為重要的環節,如果無法培養出好的教練,那麼必定會花費數倍的力量做出徒勞無功的事。
台灣整體環境是否具備培養好教練的條件?
林華韋回想1983年,台灣只有業餘棒球隊的年代,連同他在內有10多位選手到日本打業餘棒球,「印象很深刻,在進行都市對抗賽的時候,出戰的台灣野手都是第3、4、5棒的中間打者,而投手也幾乎是先發投手,很顯然的代表當年台灣業餘棒球水平不輸給日本,才需要這麼多台籍外援。」
話鋒一轉,談到32年後的現在,他的語氣極度憂心,「台灣業餘隊伍到日本與當地業餘隊伍打比賽,只能說:『不堪一擊!』分數差距大到可能被提前結束,或『勉強』可以贏大學隊。」這代表30幾年來,日本的業餘球隊已經往前邁一步,從實力在伯仲之間、尚需台灣選手擔任外援,但現在已經一點都不需要了。
「不只是日本的業餘棒球在進步。日本的男女壘球、已經站上世界第一,以前的男壘是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的天下,現在日本竄起。日本的女足,現在也是世界第一。日本的羽球有多強,應該不用贅述!」
幾十年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林華韋語重心長:「教練一定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除了運動文化的培養,日本政府與運動組織在教練養成系統的重視,以及教練本身對自己忠於職守,把熱情灌注運動之中、不斷地學習追求成長。成功絕對不是一蹴可幾,這是從政府、組織、教練個人,每一個角色紮紮實實扮演做好份內工作,所堆疊上來的巔峰。
【 7歲男童喪命的衝擊 】
【 悲劇這樣發生 】
► 體罰當成體能訓練 體育圈「威權化」釀柔道童悲劇
► 台式教練「訓練知識不足」 下令「1打2」害選手斷腿
► 歐美「金字塔型」發展體育 專家:台灣像窄化的竹棒
【 世界各國這樣防範 】
【 台灣怎麼變得更好 】
【 學習柔道 自保必學 】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