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中心/綜合報導
國共內戰共軍橫掃多數戰場,但一批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軍隊卻讓他們吃盡苦頭,其中「西北馬家軍」更曾在1937年於河西走廊地區,幾乎團滅2萬多人的中共紅西路軍。網路頻道《譚兵讀武》主講人老譚表示,蔣介石曾在一次演講中讚賞馬家軍的大刀,比機關槍還猛,就連指揮打過「抗美援朝」的彭德懷,也在自傳中提到讓他耿耿於懷的兩次失敗戰爭,都與馬家軍有關。
所謂西北「馬家軍」,老譚表示,這是對民國時期,控制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軍閥統稱,軍隊用人標準是甘肅人、河州人、回族、而且要姓馬(「甘、河、回、馬」),權力轉移採取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方式。所以有「老五馬」、「中五馬」、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新五馬」指的是青海的馬步芳、馬步青、寧夏的馬鴻逵、馬鴻賓、馬仲英。由於「新五馬」的軍隊有多有少,有時也會依照實力強弱,改說「西北四馬」或「西北三馬」,如果只說「西北二馬」,那就是指「青海王」馬步芳,還有「寧夏王」馬鴻逵,他們之中又以青馬最為剽悍。
老譚說,1936年紅軍「長征」到達陝北,8 月12 日,中共中央與少帥張學良,私下訂了協議,提出打通通往蘇聯的「寧夏戰役計畫」,準備佔領以甘肅蘭州為中心的河西走廊。隨後,以紅四方面軍為主力,紅西路軍2萬1800人在10月下旬渡過黃河,由陳昌浩、徐向前帶領出發。而這條通往新疆的路線,會經過馬步青在河西走廊的地盤。
徐向前在回憶錄中曾說,河西走廊地面平坦,騎兵很好衝鋒,青馬都是先開炮打過,就開始以集團形式猛衝,刀槍並舉,亂喊亂叫,就算受到重傷害,也能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衝鋒,不肯輕易敗陣。如果西路軍出兵反擊,青馬就快速退卻,把追兵誘惑到空曠地帶,再用騎兵快速反擊包抄。
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西路軍逐一被分割包圍吃掉,而最後剩下1萬多人於1937年1月底,全部集中在甘肅臨澤縣一個叫做「倪家營子」的43個屯莊裡。同年2月,青海「二馬」馬步芳、馬步青集中7萬人發起總攻,這些青馬的騎兵高舉馬刀,攻勢像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最後,彈盡糧絕的西路軍全軍覆沒,徐向前和少數人成功脫身。
資深媒體人老譚指出,紅軍最大的問題就是低估馬家軍,特別是青馬的戰鬥力,除了騎兵優異的機動力還有頑強鬥志,都是中國所罕見。當時紅西陸軍白天受阻,要轉移時都改成夜間行軍,但早上還沒來得及挖壕溝或者掩體,馬家軍就已經趕到,展開新一波的攻擊。徐向前曾說,「我方勝利難剿獲,敗即無生還。」這句話便能充分說明馬家軍的可怕。
除了幾乎團滅紅西路軍之外,在國共內戰期間,「青馬」與西北野戰軍打過合水戰役、西府戰役等等,而且出了一位「少年戰神」馬繼援,所以都是取得勝利,至於戰鬥力稍差一點的「寧馬」,相較其他戰區的國軍,也有不俗表現,例如馬鴻奎奉命救援陝北榆林(第二次榆林戰役),派出師長兒子馬敦靜領軍的整編第18師,在一個叫袁大灘的地區遭到西北野戰軍的阻擊,雖然寧馬的戰鬥力不如青馬,共軍又是夜間作戰高手,可是第18師死命硬撐,打到拚刺刀、鐵鍬等等,寧夏第18師增援陝北榆林,途中遇到共軍密集衝鋒,用機關槍掃射沒有用,後來改用大刀砍了過去,共軍反而立即逃跑,這就是出奇不意的神秘性力量。
儘管馬家軍大多是驃悍的回民,從清朝同治回亂開始,就在西北叱吒風雲,還逐漸把勢力擴張到西藏、蒙古、新疆,不過,到了1949年,在解放軍渡江之後,整個局勢已經無法挽回,解放軍在攻下山西太原之後,把楊德志的18、19兵團調往甘肅,配合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一起合攻蘭州。
1949年8月21日拂曉,解放軍用9個團的兵力發起攻擊,守城的馬繼援雖向「寧馬」馬鴻奎求援,但是馬家軍內部本來就有矛盾,所以並未出兵。蘭州陷落之後,象徵西北馬家軍時代的結束,寧夏王馬鴻奎一度來台,但後來赴美。青海王馬步芳,在1950年的時候,以朝覲為名義,舉家及隨從200餘人飛抵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一度擔任駐沙大使。不過,他的兒子馬繼援,則是從西寧飛到香港,然後再來台灣,後來以中將軍銜退役,2001年移居約旦,最後定居沙烏地阿拉伯。
老譚表示,2012年2月27日,馬繼援病逝於沙烏地阿拉伯,大陸外交部還有他的訊息,駐吉達的總領事對「旅沙台胞馬繼援先生」的親屬表示了慰問,而這也說明西北馬家軍的傳奇,徹底落幕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