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醫獎今揭曉!「mRNA」催生新冠疫苗 呼聲超高卻有2痛點

▲▼諾貝爾獎。(圖/路透)

▲2021年諾貝爾獎將於本周起陸續頒發。(圖/路透)

記者吳美依/綜合外電報導

2021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下稱諾貝爾生醫獎)將於台灣時間今(4)日下午5時30分揭曉,頒獎典禮以實體、線上混合的方式進行,獲獎者將拿到獎牌、獲獎證書以及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80萬元)獎金。由於新冠疫情影響,科學獎項的關注度達到前所未有之高,以下整理出熱門人選與預測分析。

▲▼致力於mRNA研究的匈牙利裔美籍女科學家卡麗可(Katalin Kariko)與美國科學家魏斯曼(Drew Weissman)。(圖/翻攝自布蘭戴斯大學官網)

▲致力於mRNA研究的卡塔林(左)與魏斯曼(右)。(圖/翻攝自布蘭戴斯大學官網)

疫苗科學

美國賓州大學生物化學家、BNT高級副總裁卡塔林 (Katalin Karikó),以及疫苗研究教授韋斯曼(Drew Weissman)被視為本屆熱門人選,2人今年也獲得有著「美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風向球」之稱的拉斯克獎(Lasker Award)。

卡塔林與韋斯曼對「信使mRNA」的開創性研究,推動2大藥廠迅速研發出BNT與莫德納疫苗,有效對抗新冠病毒,逆轉疫情態勢。mRNA早在1961年就被發現,而科學家花費數十年解決不穩定與引發炎症等問題,如今隨著技術愈臻成熟,不僅成為防疫關鍵,未來更可望用於治療HIV以及癌症。

儘管如此,信使mRNA的研究已經展開數十年,來自全球各國的多名科學家都有參與,如果諾貝爾生醫獎要把殊榮授予此領域,「獎落誰家」可能引發爭議。全球科學資訊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高級分析師彭德伯里(David Pendlebury)認為,諾貝爾獎委員會非常保守,通常都會等待至少10年才決定授獎,因此新冠疫苗技術獲獎「為時過早」。

▲▼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教授庫珀(Max D. Cooper)與澳洲霍爾醫學研究院生物學家米勒(Jacques Miller)。(圖/翻攝自Lasker Awards)

▲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庫珀(左)與澳洲生物學家米勒(右)。(圖/翻攝自Lasker Awards)

免疫研究

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庫珀(Max D. Cooper)、澳洲霍爾醫學研究院生物學家米勒(Jacques Miller)發現兩大類淋巴球「B細胞、T細胞」,替日後的癌症治療、疫苗研究、適應性免疫系統(adaptive immune system)研究奠定基礎。他們也因此在2019年9月獲得「拉斯克獎」。

DNA定序

英國科學家巴拉蘇布拉馬尼安(Shankar Balasubramanian)、克倫納曼(David Klenerman)以及邁耶(Pascal Mayer)在DNA定序技術的貢獻,徹底改變生物學、生態學、考古學、法醫學以及個人醫學等多項領域。

在他們的發明問世以前,重新排列人類的完整基因組需要耗時數個月、花費數百萬美元,如今只要花費600美元(約新台幣1.6萬元)左右就能夠在24小時內做到。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基因學家克萊爾金(Mary-Claire King)2016年獲頒美國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克萊爾金2016年獲頒美國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乳癌遺傳性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基因學家克萊爾金(Mary-Claire King)於1990年確認,BRCA基因突變與乳癌、卵巢癌有所關聯,進而證實乳癌是由遺傳基因突變引發的理論。她對此深入研究與篩檢,有助於醫師更早發現或預防女性乳癌與卵巢癌。

病毒研究

南韓病毒學家李鎬汪(Ho Wang Lee)辨識、分離漢坦病毒(hantaviruses),成就斐然。此病毒透過嚙齒動物傳播,在全球各地造成多項疾病。

紅血球研究

美國醫師加斯頓(Marilyn Gaston)對於鐮刀型紅血球疾病的突破性研究,造福廣大人群。此遺傳性疾病導致人體無法產生正常的血紅蛋白,但她的研究使得醫師能在患者出生時檢查並且採取預防性治療。

▲▼ 諾貝爾獎。(圖/CFP)

▲獲得諾貝爾獎被視為畢生殊榮。(圖/CFP)

由於諾貝爾獎的提名、入圍名單必須全程保密,直到50年後才公布,因此預測得主相當困難;與此同時,也遭外界批評獲獎者多樣性太低。舉例來說,儘管亞洲學者的論文被引用次數更多,諾貝爾獎得主卻大多來自歐美國家的菁英機構,地理多樣性極低;此外,2019年諾貝爾獎得主全部都是男性,2020年才有3名女性獲獎。

彭德伯里指出,「諾貝爾獎通常認可20到40年前做出科學發現的人」,當時學術成就較高的女性不多,但「此情況在過去40年出現巨大變化」。他也指出,諾貝爾委員會2019年主動呼籲提名人重視多元性,但2020年才看見影響力,實屬「遲滯效應」(lag effect)。

2021年諾貝爾獎頒獎時間(以下皆為台灣時間)
10/4(一)生醫獎
10/5(二)物理學獎
10/6(三)化學獎
10/7(四)文學獎
10/8(五)和平獎
10/11(一)經濟學獎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