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開放山林、海濱活動可不用戴口罩。(示意圖/記者蔡玟君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3)日宣布,5日起開放農林漁牧於空曠處工作,無須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口罩,並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另外在山林、海濱活動亦同。毒物科專家招名威認為,台灣還不到可全面脫口罩狀態,「其實說穿了,保持社交距離就是判斷戴不戴口罩的關鍵」。
陳時中提醒,上述情形如有人潮聚集或與他人共同工作、活動等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場合,仍應戴口罩,其他以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辦理。而針對泡湯和溪邊目前仍未開放脫口罩,他表示,防疫是全民工作,只是空曠的地方,可以不用戴,但如果人潮聚集或是人和人之間的社交距離無法維持,口罩就要戴起來。
毒物科專家招名威在粉專寫道,「口罩目前仍舊是防疫最好的工具,但目前台灣是還不到可以全面脫口罩的狀態!」但逐步開放只要符合科學邏輯、社會需求,相信都可以討論。至於指揮中心宣布10/5開放的農林漁牧工業者於空曠處工作,以及山林、海濱活動可不戴口罩,意思是方圓一定距離內都沒人,染疫風險近於零,當然可將口罩摘除。
▲無法維持社交距離的場所,仍應將口罩戴好。(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此外,還有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也無須戴口罩,招名威提到,重點是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且上述情形,一旦出現人潮聚集或與他人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就應戴口罩,「其實說穿了,保持社交距離就是判斷戴不戴口罩的關鍵」,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下,就應把口罩戴好戴滿。
至於為何不能用「疫苗」當作戴不戴口罩的判斷基礎?招名威解釋,因為施打兩劑疫苗後,雖然重症率與死亡率都下降,但仍有突破性感染可能,「請想想台灣還有近2/5的人還沒有打疫苗,更不用說施打兩劑疫苗的覆蓋率很低,完全不足以讓大家全面性脫口罩。」他認為,以疫苗當作標準有失科學正當性。
最後,招名威也強調,「無論怎麼看,現階段冒然全面性脫口罩都是件很危險的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