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則為《經濟學人》“The world economy’s shortage problem: Scarcity has replaced gluts as the biggest impediment to global growth”的解讀。(圖/經濟學人)
(編按:《雲論》特別企劃「解讀經濟學人》」專欄,盼從每週重要的政經時事出發,邀請專家學者解析評論,提供台灣經濟與產業政策前進的動能,讓讀者與全球政經時事零距離。)
● 單驥/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APIAA院士
2021年10月9日出刊的《經濟學人》,以「世界經濟的短缺問題:匱乏已取代過剩成為現今阻礙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問題」(The world economy’s shortage problem: Scarcity has replaced gluts as the biggest impediment to global growth)為封面專題報導。該專題報導指出:
▲近三十日原油價格趨勢圖。(圖/經濟部油價管理與資訊分析系統)
自從新冠疫情以來,在各國政府大量撒錢救經濟後,消費是上來了,而投資也隨之提升,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加州港口因進口貨品大增而被擠爆,貨運的卡車司機也很搶手,能源價格現呈螺旋狀的上升,然現今通膨也成了投資者的隱憂,國際經濟情勢已從過去十年(2010s)的供給過剩翻轉成供給短缺(shortage)。
「傾斜式」消費性反彈
爾今,在疫情下,雖出現消費性反彈,但它不是全面性而是傾斜式的:如在疫情下對3C產品的大量採購,除造成晶片短缺外,也造成以晶片出口為主力的台灣,承受不小壓力。另因疫情關係,一些餐飲業的員工也轉至其他行業,但人員移轉的仍速度不夠快,而造成許多行業(如物流業者)大歎人力不足, 現今缺工現象十分普遍,從美國的紐約到澳洲的布里斯本,均處處可見。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減碳政策的推動,不論在歐洲或是中國,都已造成生產及運輸成本上升。其二,現今世界保護主義的擴張:它已由原純經濟效率的考量,更進一步擴及到勞工、環保等相關標準訂定,用以排擠其地緣政治的競爭對手。
雖然現今短缺,尚不致惡化為失控的通膨,然造成上述短缺的基本原因絕不會憑空消失;以天然氣短缺為例,氫能源在未來雖是更靠譜的綠能,但它目前離商用仍言之過早。為因應上述短缺問題,政府可能逆向採行種種強力干預措施,而美其名為經濟自主策略。
▲全球減碳政策也導致產品生產成本提高。(示意圖/路透社)
此外,在勞力短缺的問題上,政府也可能辯稱,它可刺激工資與生產力雙漲,然就經濟現實而言,設下重重移民障礙及推動種種貿易保護措施的結果,只會讓工資與生產力雙雙下降。
在現今緊繃的短缺經濟下,它可能會使許多國家拒絕減碳,也強調自立自主,從而拒絕經貿全球化(globalisation),然其可能造成長期性、毀滅性的後果,絕不容我們小覷。
對於本期專刊的介紹,我們實可就世界供給短缺問題,做以下解讀與闡述。
地緣政治競爭影響經濟
會造成現今經濟短缺問題,除《經濟學人》所述,現今各國政府共撒下10.4兆美元用於紓困,從而創造出不小傾斜式的需求外,復因疫情之故,致使供給面與供給鏈均受到掣肘,而配合不上有關外;本文認為,它實與世界現方興未艾的地緣政治競爭結果,也有很大關聯。
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的名著《世界是平的》一書所描述的世界經濟無縫分工,然現今,在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間的緊密合作供應鏈關係被污名化、被破壞,然新的供應鏈關係猶未能及時建立時,全球供應鏈與供給危機隨即出現。
《經濟學人》警示:現今的「經濟短缺問題」若不能好好地處理「減碳」及「經濟全球化」這兩個問題時,則「經濟短缺」問題非但會惡化,且會有長期毀滅性後果。本文擔心,上述可能的毀滅性後果之一便是:一個長期「匱乏性經濟時代」來臨,其理由可分述如下。
▲英國因為油罐車司機短缺,導致汽油荒,開車族大排長龍等加油。(圖/路透)
首先,以英國現今加油站嚴重缺油為例,它其實並不是缺油,而是缺運油的卡車司機。自從英國脫歐後,許多來自歐洲的貨車司機都不想再申請工作簽證回到英國開車,而造成英國加油站缺油,這會是個短期現象嗎?
當然不是。英國會脫歐,也和當年英國不願接受中東難民有關,中東難民潮的發生又與強國軍事介入中東有關。環環相扣的結果,我們看到的是英國在汽油供應鏈上最後一哩的斷鏈,而它會不會進一步波及英國其他貨品市場及「聖誕節」物資的供應猶待觀察,上述情形,或也可以蝴蝶效應來解釋。
另就英國的電力來說,在中英關係生變,中國退出英國的核電站興建計畫後,將如何對英國「獨立電網」供電系統造成衝擊,也會是個嚴峻且長期性的考驗。
▲俄-德天然氣輸送管北溪2號(Nord Stream 2)。(圖/路透)
除石油及電力供給問題外,歐洲也須面對天然氣供給吃緊的問題,現今歐洲過冬的天然氣儲量已不足,而在美國大力介入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的興建後,它的進度嚴重落後,幸而在梅克爾力爭下,終於得到美國勉予同意停止干預。
然這一條重要的輸氣管線是否能及時完成驗收?及時在今年嚴冬來臨時能完成輸氣?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是否會因美國逮捕俄天然氣集團諾瓦泰克首席財務官而生變?這些情況仍待進一步觀察,為此,天然氣是否能穩定輸歐,有可能只是個短期問題,但也有可能,仍會是個長期性、結構性的地緣政治問題。
其次,就中國而言,她正面臨貿易戰與2030年「碳達峰」等多層挑戰。然中國現今又是世界工廠,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世界上仍未有哪一個國家能取代「中國製造」;因此,就眾多工業產品來說,她的供給曲線仍有可能愈來愈趨近垂直(如之前的口罩及呼吸機),為此,不但在供給的數量上會造成限制,且在碳交易價格不斷攀升下,又會對全球眾多工業成品及半成品的供給,帶來很大的「成本推升型」通膨 (cost push inflation) 。
現今中國,正積極地以放寬電價波動幅度,且放寬此一期間碳排限額來解決燃眉的冬季供暖問題,而此,或也是《經濟學人》所擔心,中國的減碳政策及其時程表是否能被貫徹的隱憂。
其三,當前的供給短缺危機並不僅限於初級原料及能源產品,且早已擴及至高科技及重要產業,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高階晶片產業。晶片產業原先的國際分工體系,在美國發動制裁華為,不讓台積電為華為代工生產5G高階手機晶片後,也帶出一連串晶片供應鏈重組。
▲受到缺車用晶片潮影響,特斯拉大陸廠也被迫停產。(示意圖/路透社)
現除華為手機業務嚴重受挫外,晶片的供應體系在中階晶片市場也出現重組後的不確定性與不安,進而影響車用晶片供應體系;而當車用晶片出現(炒作性?及傾斜式?)超高需求時,它就重創產業關聯效果極大的汽車產業,進而影響經濟。
爾今,連在中國大陸的特斯拉廠都傳出因晶片荒而被迫停產消息,可見問題的嚴重性。在高階晶片的生產上,中國大陸現正拼全力來補上這一「短板」,然目前仍處於「緩不濟急」的供應短缺困局。
其四,就美中爭霸來說,中國大陸現今取消出口退稅,且更出現「拉閘限電」的措施,當是刻意減少對美輸出工業原材料如鋼鐵、太陽能光板,甚而是感恩節及聖誕節禮品供給,誘發美國新一波的通貨膨脹,用以反擊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及濫印美元。
供應鏈破碎化
凡此種種,必將會造成美國在民生用品上的緊張及短缺。現今美國在許多民生用品、醫療與藥品原材料的製造早已空洞化,這個生產漏洞,在可見的未來都不易補上,因此,只要中美貿易戰再持續,那麼,美國在上述物資的供應上就會出現供給不穩定或匱乏性危機,它會是美國不小的隱憂。
其五,美國拜登總統已將原川普的單純貿易戰快速升級,上任後,除召集除中國以外全球19家重量級廠商,重組「全球半導體聯盟」用以杯葛及圍堵中國外;就未來6G通訊技術而言,在美國的倡導下,有如: Next G Alliance的6G通訊技術聯盟的創立;另有以Google、微軟、臉書為首共達31家國際知名企業成立的「開放基地台無線接取網絡政策聯盟」(Open RAN Policy Coalition)等。
故在可預見的未來,不論是在半導體及相關通訊市場上,已出現二元對抗及互不支援的供應鏈破碎化現象。
其六,新冠疫情下,除中國外,許多國家的生產受到重創,印度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許多的國際大廠生產線已撤出印度。另以美國為例,在新冠疫情下,已衝擊美國西岸碼頭的卸貨及運輸大卡車司機出勤,故也直接地影響美國民生用品的供給。新冠疫情或許在明年中左右能得到控制,然許多行業也會因此消失而使勞工面對「結構性失業」問題。
其七,其他如糧食生產、澳洲煤的供應、石油及天然氣價格等,隨著當前經濟的不穩定,也出現價格大幅上揚。以杜拜原油價格為例,10月8日每桶為 80.05美元,較一個月前9月8日的每桶70.36美元,上漲幅度達13.8%。
▲煤價大幅上揚。(示意圖/路透)
為此,我們可以看到通膨的壓力已在各國出現,如美國八月的CPI指數上漲5.3%,台灣九月份的民生物資較上年同月價格上漲3.3%。物價在未來有相當大的「輸入型通膨」壓力,它會如《經濟學人》所說,成為投資人更須小心應對的「心魔」,從而會直接影響投資與與交易秩序嗎?值得進一步觀察。
除《經濟學人》所述,新冠疫情下,各國政府大發鈔票刺激經濟,而造成現今世界經濟出現供給短缺問題外,本文認為,美中兩大經濟體的激烈鬥爭,對世界經濟秩序、法則與分工實已造成結構性破壞。
更重要的是,原世界經濟供給鏈,在破壞有餘而重組未成下,不但出現重大的供給缺口;復因中國碳排放交易價格不斷上漲,再加上歐盟現今積極研訂課徵碳關稅下,實有可能質變為長期性「供給匱乏」,若此,則它的孿生兄弟「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也將如影隨至。
美國與中國這兩個G2的GDP加總,占世界經濟的四成;就產業內涵來說,美國的高科技與金融業,非旦與中國的製造業不能形成互補,反而產生激烈競爭與互斥,從而直接地影響世界產業秩序與供應鏈穩定。
▲美中之爭恐影響經貿全球化深遠。(圖/路透)
現今有不少國際智庫預測,中國經濟在2028年左右會趕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惟即便如此,地緣政治激烈態勢,至少仍會再持續十年,這對經貿全球化來說確是個長期隱憂;畢竟,這太平洋加大西洋、再加上南太平洋仍不夠大,恐都已容不下這「龍」與「鷹」的新世紀霸主之爭。
熱門點閱》
►解讀經濟學人》李沃牆/資本主義正瑟瑟發抖 中國新現實生活危險重重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