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海軍海狼級核潛艦「康乃狄克號」(USS Connecticut, SSN-22),於本月2日在南海撞擊不明物體受損,並造成11名船員受傷。(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王志鵬/備役海軍上校、現為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
近期世界熱議美國最先進、最昂貴的「海狼級」核動力攻擊潛艦在南海意外撞上不明物體,海狼級核潛艦是1983年由美國通用動力電船公司(GDEB, General Dynamics Electric Boat)設計,以取代「洛杉磯級」(Los Angeles-class)核動力攻擊潛艦,當時的造價高達30億美元(約930億台幣),相當於2018年的50億美元;冷戰結束之後,在1995年取消建造29艘的計畫,美海軍最終只建造3艘,自此這3艘海狼級潛艦則專責執行特殊的機密任務,充分利用其所升級後的性能與超強的深潛能力,特別是在戰略性日益升高的北極冰洋之下從事寂靜任務,如「吉米卡特號」(USS Jimmy Carter)就特別經過改裝,負責執行軍事間諜偵察任務。
不過,對於此次「康乃狄克號」於南海發生碰撞事件,眾說紛紜各種可能分析的情況都有,有專家指稱可能是與中國潛艦在南海進行水下貓捉老鼠的遊戲意外碰撞,也有學者認為是未能掌握海底的水深地形所造成,也有人指稱可能撞上鑽油平台的水下錨鍊,亦有人指稱可能意外撞上鯨魚等等,只差沒說遇見千古世紀的恐龍。
對於潛艦水中發生碰撞的事件,還是應該回歸到潛艦專業與經驗素養,以及依據近年來潛艦發生的意外案例來進行比對分析,會比較接近可能的真實情況且為較適當的方式。
美國「舊金山號」碰撞海底
美國「舊金山號」核動力攻擊潛艦(SSN-711)係美國688型洛杉磯級,於1981年服役。該艦係於2004年2月20日由美國太平洋海軍潛艦司令部(COMSUBPAC)完成「戰術精訓考核」(TRE),並由潛艦第15戰隊部(CSS-15)於2004年10月15日完成「預備海外活動的認可」(POMCERT)之後,於2005年1月8日11:42於關島東南方580公里,水深150餘公尺處執行任務,以33節速率(時速約61公里)撞上太平洋海底山脈。
當時於11:30深度測定顯示水深6,000呎(約1,800公尺),海圖顯示標記相符,此時潛艦正由400呎(約120公尺)深度繼續下潛到500呎(約150公尺),11:38航海官卡爾頓(Carlton)少校決定再下潛525呎(約160公尺),11:42突然發生霹靂一聲巨響,艦長穆尼(Kevin G. Mooney)中校立即衝進控制室中坐鎮應變,下令將高壓空氣排入主海水櫃中,這艘艦長110.3公尺、潛航排水量6000噸的潛艦,當時毫無反應,穆尼回憶當時內心:「完了,這下死定了!」時間逐漸過去,10秒、20秒、30秒……經過漫長一分鐘後,艦體才開始緩慢向上浮升,直到完全浮出水面整個控制室的官兵才如釋重負,才知道真的逃過葬身海底的噩運,但造成潛艦艦艏嚴重損毀,艦上1名士官殉職、98人官兵輕重傷。
▲受損的美國「舊金山號」核動力攻擊潛艦(SSN-711)。(圖/維基百科)
日本「蒼龍號」與中國商船碰撞
今年世界潛艦圈最令人震撼的事,就是2021年2月8日上午10時58分日本海上自衛隊一艘最精銳的「蒼龍級」潛艦在日本四國島的高知縣外海,與一艘裝載鐵礦石的中國香港籍散貨輪「鴻通號」(Ocean Artemis)發生碰撞。
▲重型散裝貨船「鴻通號」(Ocean Artemis),其排水量達13萬噸,且吃水亦達12公尺以上。(圖/MarineTraffic.com與Vessel Finder)
蒼龍級潛艦堪稱日本在亞太地區21世紀初最新型的柴電潛艦,首艘「蒼龍號」(SS-501)由日本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負責建造,全長84公尺、排水量2,950噸,是日本第一款量產型具備「絕氣推進系統」(AIP)的柴電潛艦,也是世界上繼瑞典加特蘭級柴電潛艦和中國039A型柴電潛艦之後,第三種採用史特林引擎系統的柴電潛艦,「蒼龍號」共裝載4台4V-275R Mk III型史特林發動機,其聲納系統則是前一代親潮級裝備的ZQQ-6的改良型聲納,採用較先進的X形舵翼自動操控系統,耗資600億日圓,2009年3月30日服役至今12年,原配屬的母港為神奈川縣橫須賀港。
▲日本蒼龍號潛艦上浮返港時,由艦艏右前方所拍攝的受損情況。 (圖/日本網路公開資料)
該艘發生意外的潛艦隸屬於吳市吳港的第1潛水隊群第5潛水隊的「蒼龍號」(soryu, SS-501)潛艦,位於日本高知縣南邊頂端的「足折岬」南方海域,此處的海底地形正在日本南方各列島嶼大陸棚與海板塊的交界處,也就是由近岸的淺水逐漸向外海增加至50公尺,再往沿伸15至20公里處水深即可達約100至200公尺,至30公里海底深度隨即陡降水深增加至500公尺甚至數千公尺以上,此處海底的深度變化相當劇烈;撞擊地點位於「足折岬」東南偏南方約50公里(約27.7浬)的海域,水深超過500公尺以上,是適合「蒼龍號」潛艦運動操作的水深,因此潛艦水下航行並無碰撞海底的顧慮。
▲日本蒼龍號潛艦上浮返港時,由艦艉上後方空拍的受損情況。(圖/日本網路公開資料)
依據碰撞地點和當時海底水文,該潛艦應該是完成水下偵巡任務,準備由「操作深度」(可能為200公尺)回到「潛望鏡深度」(PD,約17至20公尺),在無安全顧慮之後再執行「上浮」至水面,然後採取水面「浮航」,返回母港基地;惟在回到「潛望鏡深度」時,未能精確發現商船,意外造成雙方碰撞幸雙方人員皆無嚴重的傷亡。
撞上中國於南海佈放「水泥沉箱」?
對於此事件,前海軍上校劉先舉先生與個人在討論分析時,提出他的觀點:針對美國海軍SSN-22南海撞擊事件,自2003年至2009年杜拜搞抽沙造島,這個愛爾蘭人主導的投資案,主要施工團隊是以中國的承包商為主,2011年抽沙船施工船隊因為收不到錢陸續撤回海南島,回到駐點三亞,隨著中國2012年底習近平主席上台,擴大經營三沙群島,這批抽沙造島團隊又有了大展身手機會,設備也是好的,經驗豐富,所以後續動作順利,造島進度超前,可以進行模組化混凝土沉箱的快速施工佈建。
▲海狼級核潛艦康乃狄克號。(圖/翻攝於維基百科/U.S. Navy)
另一方面,海狼級潛艦在美國海軍來說是多麼嬌貴的珍寶,它配備的電子海圖、各類偵蒐、感應儀器及作戰系統亦為最先進的,電腦數據也是最新、最準確的,舉凡常設的鑽油平台、島礁、海面、海底地形等資料,應該都在預設之中,無論潛航或浮航都可事先避開,唯一無法掌握的就是臨時布放的「水泥沉箱」,這種或圓或方,卻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放置的礙航設施,我認為是中國有意造成的航行阻礙,讓美軍在行動前無法精確掌握狀況並評估可能造成的傷害,這是中國對於以美國為首的歐美日等盟國兵力,動輒在其周邊海域耀武揚威式的軍演與威懾,並對中國的核動力潛艦等機敏基地窺視探查,給予棒喝的最佳方式,既不涉及實兵衝突,也避免派出空中或水面載具,甚至是機漁船予人以干擾的口實!
撞上「超大型水下無人載具」?
此次美國海軍海狼級核潛艦於南海發生的意外碰撞,依據位置、環境水域、海底水深和美國海軍所僅僅透漏的公開訊息研判,由於美國該艘核潛艦於發生碰撞之後,採取水面浮航的方式由南海經巴士海峽返回關島,在無法掩蓋行蹤與情資之下,美國海軍僅公開簡單的說明和影像,並未詳細說明原因與任務形式。
然而依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021年10月8日的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指出:「美方作為當事方應詳細澄清事故有關情況,包括事故發生具體地點,美方航行意圖、事故詳情,到底碰撞了什麼、是否造成核洩漏,是否破壞了當地海洋環境等等。」並強調:「美方此次故意拖延和隱瞞事故詳情,缺乏透明度,不負責任。中國及南海周邊國家不得不質疑事件真相和美方意圖。」,惟美國仍就保持軍事上的高度機密態度,個人認為很可能是中國正在南海測試的「超大型水下無人載具」(XLUUV)。
▲目前全世界各國所發展的「超大型水下無人載具」(XLUUV)。(圖/翻攝自Covert Shores)
中國海軍發展與運用「水下無人載具」(UUV)已有時日,且技術愈來愈成熟,對某海域進行偵查與搜索的戰術,藉著這水下無人載具來偵知潛艦,並鏈傳至指揮管制中心進行下一步的處理,其發展的形式、種類和功能繁多,並且越造越趨於大型化(LUUV)或是超大型化(XLUUV)。
根據多年前中國央視節目所公開透露的訊息,中國的「海燕無人深潛器」曾經在12級颱風的極端惡劣天候下順利獲取過資料,並成功回傳到地面的指揮中心。
而水下無人載具所偵搜獲取資料的海域,也就是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潛艦所必經航線的區域。中國的科學研究人員甚至曾經公開表示:「颱風的路徑預測是這個世紀的難題,但是用海燕無人潛航器,可以提前部署在颱風可能的路徑上,盯著偵測颱風的實際動向,並持續提供研究分析人員進行預測」。
而時速100公里以上的颱風是很常見的,如果換成偵測水下航行速率5-10節(9-18公里)的柴電潛艦或是20-30節(36-54公里)的核動力潛艦,那就別打算逃脫中國所佈下水下無人載具八卦陣的手掌心!
▲北京中央電視台第九台(CCTV-9)所公開的紀錄視頻,解放軍海軍的「水下八卦陣」。(圖/北京中央電視台)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8年12月依據《新浪網》報導,越南富安省的漁船在海上意外撈到一枚魚雷,依據外型研判可能是一枚中國製的魚6型魚雷,係目前解放軍潛艇部隊主要攻擊裝備,該型魚雷屬於一款重型魚雷,採用的技術類似美國的MK-48重型魚雷,目前全世界能製造的此類型魚雷的國家只有6國,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日本和瑞典。外界分析與研判,可能是中國潛艦部隊在南海附近海域進行水下演訓時所意外遺失的。
▲越南尋獲疑似中國大陸魚6型魚雷。(圖/翻攝自新浪網)
中國網民稱是撞上「海上養殖平台」
不過,近日有中國的網民指稱,中國南海養殖漁業有限公司的5萬斤黃花魚養殖箱被不名物體碰撞,造成約4億多人民幣的漁業損失;該養殖平台全名為「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台」,是中國海洋裝備製造領域軍民融合、跨界協同得一項重要成果;平台設計為六邊形鋼質框架結構,直徑110公尺,高75公尺,單一平台內部養殖體積達25萬立方公尺,具備一次養殖金鯧魚1,000萬條,產量6,000噸的能力。
▲中國「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台」。(圖/海南島網路)
平台的設計還專門針對南海的惡劣海象,一般正常情況海向下採用半淺養殖,可以抵抗12級颱風,在發生惡劣海象情況時平台可以坐底,最大可以抵抗17級颱風。儘管有如此可信之一說,但在中國與美國雙方沒有進一步公開分析的數據與資料之前,仍然只是一個可能,無法真正確定美國和潛艦到底撞到什麼?
(作者為備役海軍上校,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海軍總部計畫官、國防部戰略規劃司計畫督導官,現為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著有《解析台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2020年)》。)
熱門點閱》
► 向網路巨擘收費》江雅綺/新聞有價!分潤機制只是爭取應得利潤
► 向網路巨擘收費》林楚茵/媒體與網路平台議價 政府能扮演什麼角色?
► 向網路巨擘收費》蘇蘅/對抗不公平競爭 澳洲議價法是台灣解方?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