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科大研發出最新腫瘤細胞與細菌檢測技術。(圖/台科大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傳統癌症檢測判讀相當耗費人力和時間,檢測價格貴且速度慢,台灣科技大學團隊開發出可以快速、便宜又精準檢驗腫瘤細胞和細菌的晶片與雷射裝置,目前已和三軍總醫院在食道癌、台中榮民總醫院子宮內膜癌進行臨床試驗,未來可提供醫生治療癌症一個快速便利指標,進行病患病情評估。
這項突破性技術由台科大材料系教授陳建光團隊開發,獲得2021科技部未來科技獎,陳建光表示,這個技術是研發出微流道雷射繞射晶片,利用晶片獨特的表面光學結構,轉印到透明的高分子基板上,透過表面光學結構形成的繞射強度變化來判讀圖案上細胞或細菌數量,直接由雷射繞射光譜直接進行判讀,即時分析晶片中的細胞數量。
▲台科大研發出最新腫瘤細胞與細菌檢測技術。(圖/台科大提供)
對於癌症的檢測,傳統方式為使用磁珠捕捉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CTC)或細菌,但陳建光表示,細胞與細菌的判讀步驟仍然以螢光染色為主,細胞/細菌染色下螢光強度不均判讀相當耗費人力和時間,目前雖有螢光判讀自動化機台,但仍要繁瑣的樣品前處理,檢測價格貴、檢測速度慢,不僅無法普及,也無法快速提供醫生治療依據。
陳建光說明,研究團隊發展的循環腫瘤細胞和細菌偵測系統,包括微流體晶片與雷射幫浦裝置,微流體晶片為可拋式晶片,因為可大量生產,所以價格便宜,而雷射幫浦裝置體積小,不占空間方便攜帶,造價便宜。而且最新方式可讓檢體不外洩造成汙染,達到快速檢驗之效果,提供醫生治療癌症的快速判讀指標,也具有商業化潛力。
團隊成員、台科大材料所研究生徐祥輔表示,晶片的結構和製程是這項技術最困難地方,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嘗試將晶片的表面處理好且封裝好,最後實際將晶片做出來,且測試的結果也都能運用在臨床覺得很感動,而整個學習和實驗過程,讓他對自己在一些晶片製程和結構有更實際的操作,也對產業相關的知識有進一步了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