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高」成感染高風險? 指揮中心將公布通風標準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高,是否代表感染高風險?陳時中說此邏輯聽起來正確。(圖/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有專家認為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成為「通風不良指標」,更代表著是「感染高風險場域」,對於此邏輯是否正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表示,聽起來是正確的,將會公布良好的通風標準。

新北爆發本土Delta幼兒園群聚,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特別提到空氣傳播風險,病毒透過呼吸、說話、咳嗽或打噴嚏等方式散發出來,大小約在1微米到100微米之間,如果小於5微米,就可能散播超過2公尺,且在空間中懸浮好幾個小時,無形間傳播;當中又以Delta情況更嚴重,因為個案上呼吸道病毒量會比Alpha高,最多達到千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詹長權表示,要避免空氣傳播,必須改善通風,意即讓大量室外空氣進入稀釋室內空氣,使室內和戶外環境相仿。根據國際指引,建議最好維持1小時4~6次換氣率,可減少病毒在空氣中濃度9成以上,空氣傳播風險減少9成。二氧化碳濃度是簡便的監控指標,詹長權說,如果室內環境在有人狀態下能維持二氧化碳濃度小於800ppm,感染風險就會下降;反之大於這個數值,一旦有無症狀患者進入空間,風險就會上升。

▲▼1017指揮中心記者會,陳時中,莊人祥,周志浩,羅一鈞。(圖/指揮中心提供)

▲羅一鈞表示,未來會公布開放良好通風的標準。(圖/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今記者會被問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是通風不良指標,也代表感染高風險場域,對此邏輯,陳時中說「我聽起來是正確」。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進一步說明,通常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就是大家俗稱「悶不悶」,有比較明確的科學上的估計方式,目前所謂的公共場所需要有良好通風,在這樣基礎下希望增加空氣流動,避免病毒在內停留太久,造成前後進入的人有感染風險。

羅一鈞最後舉例,如針對KTV、MTV開放指引有要求換氣頻率,未來針對可能即將有條件開放的休閒娛樂場所,也會公布開放良好通風的標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