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經濟學人》林建甫/大宗商品價格在亂 但不到金融危機程度

2021年10月19日 00:00

解讀經濟學人,金融危機,天然氣,大宗商品,電價,石油,期貨,電價,煤炭,CPI,能源,菲利浦曲線,Fed,Jerome Powell,通膨

▲本文則為“Natural-gas prices are spiking around the world”的全解讀。(圖/翻攝自The Economist)

(編按:《雲論》特別企劃「解讀經濟學人》」專欄,盼從每週重要的政經時事出發,邀請專家學者解析評論,提供台灣經濟與產業政策前進的動能,讓讀者與全球政經時事零距離。)

●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暨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大宗商品版的金融危機?天然氣價格激漲」(Natural-gas prices are spiking around the world),這篇文章討論極端氣候、生產中斷、地緣政治、亞洲預防性囤貨等因素一起造成天然氣價格飛漲,推高電價。最後也提出建議:我們需要尋找替代品,從液態天然氣改用石油,或是提高俄羅斯的供給,不然就是期望老天的天候回暖。

大宗商品種類不多 但與金融市場連結深

標題談大宗商品,文中只談到天然氣跟石油。其實大宗商品(Commodities)分為三個類別,即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和農副產品。一般是指可進入流通領域,但非零售環節的大批量物質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屬、鋼鐵、農產品、鐵礦石、煤炭等。

大宗商品與金融界的連結是因其具有同質性、可交易性,因此在金融投資市場佔有重要地位。大宗商品交易分為兩種類型,即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前者買賣完成需立即交割,後者則在未來某特定時間再交割。期貨合約在期貨交易所交易,有一大部分的交易者利用價格變動進行高風險投資,但不希望真正交割,故期貨合約大都於交割日期之前平倉。

解讀經濟學人,金融危機,天然氣,大宗商品,電價,石油,期貨,電價,煤炭,CPI,能源,菲利浦曲線,Fed,Jerome Powell,通膨

▲原油是大宗商品之一。(圖/路透)

去(2020)年4月下旬,5月份西德州(WTI)原油期貨倒數第二個交易日,期貨合約價格最終結算在每桶負37美元。會出現這等違反商業邏輯的「賠錢買賣」,主要是金融市場的多數參與者沒有能力進行現貨交割,以至於當5月份期貨最後交易日來臨之前,沒有現貨交割能力的交易者都必須轉倉或平倉,以避免因無法交割現貨而違約,使結算日出現大量無法交割的賣壓。

天然氣價、電價互為因果

文中說天然氣價格飛漲,推高電價,但實際上天然氣價、電價互為因果。過往10年,歐美的煤炭等傳統能源發電占比持續下降,風電、水電占比大幅抬升。

今年年初以來,俄羅斯出現供應瓶頸、亞洲需求上升、北海數個平臺關閉及天然氣儲存量不足,這些都是先前造成天然氣短缺的原因。後來歐美又出現極端高壓、乾旱天氣,歐洲風電、美國水電發電量驟降。

解讀經濟學人,金融危機,天然氣,大宗商品,電價,石油,期貨,電價,煤炭,CPI,能源,菲利浦曲線,Fed,Jerome Powell,通膨

▲內蒙古火力發電廠。(圖/路透社)

為填補缺口,歐美火電發電需求激增。但受制於天然氣產能有限,火電需求激增導致歐美天然氣價格飆漲,而電價上漲反過來又持續推高火電成本及電價。因此到九月底今年天然氣批發價格已經上漲250%,自8月則飆升70%,升至七年新高,而歐美國家電價普遍同比大幅上漲超100%。

另外,文中提到需要尋找替代品,從液態天然氣改用石油。因為火電需求激增,在煤炭供應受限的情況下,相對庫存充裕的原油成為了優選方案。但這也引起油價最近大漲,到9月28日布蘭特原油價格一度漲破80美元(每桶,下同),西德州原油來到76.50美元,攀抵三年高點。天然氣價格高漲也為油價上漲提供支撐。

大宗商品上漲加劇通脹擔憂 但不是金融危機

能源漲價潮是加劇了市場對通脹的擔憂。美國8月CPI 同比上漲5.3%,為連續第4 個月保持在5%以上,核心PCE同比增3.6%,遠超美聯儲2%左右的目標值。中國8月PPI也升至13年來最高,同比增9.5%。但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可以指導資源的使用。

價格上漲,消費者買得少,供給者可以供給更多。漲價可以解決短缺的問題,不是件壞事。

然而目前這樣的通膨數據要說是金融危機,還早得很。因為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國家破產, 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通膨與經濟關係

經濟學家會擔心惡性通貨膨脹,但對溫和的通貨膨脹,不但不擔心,可能還有點歡迎。原因是根據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的描述通貨膨脹與失業率有替代的關係。

該理論是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浦(A.W.Phillips)在 1958 年根據英國近百年(1861~1957)的總體經濟數據研究的結果。其實菲利浦最早的數據是以名目工資率的變化率與失業率來做比較(因通貨膨脹的數據難以取得,故以名目工資的增長率來代替通貨膨脹率)。

就經濟直覺來講,薪資成長較高,代表大眾傾向作出較多的消費行為,進而推動物價上升,也就是為何能夠以薪資成長率代替通貨膨脹率。

另一方面,菲利浦曲線提出失業率與通膨率呈反向變動關係,其中故事在於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於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低,進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代表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高,通貨膨脹率也就高。

解讀經濟學人,金融危機,天然氣,大宗商品,電價,石油,期貨,電價,煤炭,CPI,能源,菲利浦曲線,Fed,Jerome Powell,通膨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圖/記者黃克翔攝)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整理過去30年來, 5大因素造就全球物價穩定。5大因素包括全球化使企業調價敏感度降低、壽命延長使老年勞動力大增抑制薪資上升、電商快速成長抑制商品與勞務價格、央行貨幣政策較以往更重視控制通膨,以及金融海嘯後,逆循環商品與勞務通膨率仍低。這樣的結果造成「消失的通膨」現象,菲利浦曲線也跟著躺平,不再有替代。

聯準會判斷錯誤才值得擔心

然而,只要通貨膨脹問題不嚴重,不要演變成惡性,就不會有問題。之前,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和拜登政府首席經濟顧問狄斯(Brian Deese)都說,目前的通膨狀況只是「暫時的」,只是因為疫情的影響,供應減緩延遲,而今年以來經濟復甦,需求增加的暫時性結果。

可是,鮑爾在9月29日在歐洲央行(ECB)舉辦的遠距研討會表示,供應鏈瓶頸並未改善,著實令人「灰心」(frustrating),問題似乎還惡化了些。他預測這個情況很可能會持續到明年 ,通膨居高不下的時間將比聯準會原本估計還久。

過去貨幣政策在通膨預期定錨扮演重要的角色,現在值得擔心的問題是:美國聯準會抗通膨的公信力正在削弱,一旦民眾形成通膨預期,物價在「自我實現」中螺旋上升,那麼通膨就回來啦,疫後經濟就很難回到正常。

熱門點閱》

►解讀經濟學人》李沃牆/資本主義正瑟瑟發抖 中國新現實生活危險重重

►解讀經濟學人》單驥/「匱乏」為何成了全球經貿成長最大阻礙?

►解讀經濟學人》周治邦/美式資本主義腐朽化?

►解讀經濟學人》林建甫/QE退場後 副作用難以解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