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說法/未經檢察官聲請,法院可以直接沒收第三人財產嗎

▲稅務,金錢,搶錢(圖/視覺中國CFP)

▲當法院可以忽視控訴原則,專斷發動沒收程序,要如何維持法院中立性?(圖/視覺中國CFP)

我國《刑法》在2016年後施行「沒收」新制,將沒收獨立於刑罰與保安處分之外,成為單獨的法律效果。這所影響的不只是《刑法》,同時也包含許多訂有刑事罰則的法條,例如《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2條便規定違反該條列舉之行為致危害人體健康者,其所得之財產或其他利益應沒入或追繳之。

沒收的功用除了避免違禁品、犯罪工具等高危險物品持續在社會流動,也肩負將犯罪所得收歸國庫,令犯罪者「血本無歸」之責。但沒收一但牽涉到第三人(例如將犯罪所得移轉給他人),勢必讓第三人的權利受到侵害。

大法庭:任何人都不能保有犯罪所得

從別人的手中拿到一筆財產或是物品,卻因為法院認定它是犯罪所得就要被沒收,聽起來不太合理。但最高法院大法庭在108年度台上大字第3594號裁定中提到,為貫徹公平正義理念,讓財產犯罪的行為人或潛在行為人無利可圖,所以《刑法》對犯罪採「義務沒收」政策,也就是任何人手上的犯罪所得、犯罪工具、犯罪產物都必須要被沒收。

而為保護第三人的權利,在《刑事訴訟法》第455-13條規定,檢察官認為有沒收第三人財產的理由時,應於提起公訴前通知該第三人;第455-14條也規定,法院應要在裁定之前,給予陳述意見的機會。但問題就在於,大法庭竟然認為第三人沒收程序不需要適用「控訴原則」,導致法院可以突襲性的說沒收就沒收,難道法院認為有給予第三人陳述意見的機會,就代表有足夠的保障了嗎?

法院當自己是包公審案嗎

所謂的控訴原則即是「不告不理原則」,這是指在刑事法上,法院審理的對象及標的,僅以檢察官起訴的被告及犯罪事實為限。在不告不理原則下,法院裁定沒收的對象,應該僅限於檢察官起訴,或是在審理中向法院聲請的範圍才對,也因此《刑事訴訟法》才僅規定檢察官有通知當事人的義務。

雖然《刑事訴訟法》第355-12條第1項規定,「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得於本案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向該管法院聲請參與沒收程序」;並於同法第3項前段規定,「第三人未為第一項聲請,法院認有必要時,應依職權裁定命該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但大法庭卻因此解釋成,法律已經有給予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的權利,如果沒有主動參與,法院在必要時就可以依職權讓第三人強制參與程序,並不以檢察官聲請為必要。

這種說法非常不符合現實,畢竟在接獲檢察官通知前,一般人很難預見自己的財產會有被沒收的可能。既然根本不知道會被沒收,又怎麼可能會依《刑事訴訟法》第355-12條第1項的規定,向法院聲請參與程序?難道大法庭認為大家每天都會到法院打聽自己的財產有沒有被沒收的可能嗎?

在第三人的「受告知權」沒有被充分的保護下,導致沒有足夠時間了解財產被沒收的理由,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尋求法律協助與蒐集證據,這樣要怎麼期待他能夠透過單單的意見陳述就捍衛自身權益?當法院可以忽視控訴原則,專斷發動沒收程序,當自己是包公問案一般,如此要如何維持法院的中立性?這麼做真的實現了公平正義嗎?(本文轉載自法操

好文推薦

給說法/高雄氣爆案為何廠商都獲無罪判決

給說法/違規停車竟會扯上刑責

給說法/借車違規或發生事故,車主要負責嗎

法操,司法監督網路媒體。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法律熱門新聞

政大校長郭明政紅包官司 求償敗訴

王碩志/糾纏推銷7天內可退費

蘇友辰/廢除偵查庭清除威權遺緒

ET民調/受刑人人權大調查

5男關一起 牢房竟變炮房

回郵索書看李永然律師教你護勞權

給說法/被招牌砸傷誰該負責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