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狀態一直是地球科學界亟欲探索的區域。(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張靖榕/綜合報導
地球科學界過去認為地核是含鐵的實心球體,由液態外核包裹住,但根據最新透過地震波研究地球構造得出的結果發現,過去的推論並非正確,地核實際上硬到軟甚至液態金屬的多種狀態,因此部分區域其實呈現「泥糊狀態」。
綜合外電報導,地表深入地心約2890公里處即為地核,根據《地球與行星內部物理學》(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新研究發現,地核並非過去科學家推論的全堅硬的實心球體,事實上大部分是由堅硬、軟質甚至液態鐵的形式共存。
研究作者巴特勒(Rhett Butler)和團隊在地球5個不同位置,分別分析大地震傳遞的地震波,發現到並非每個震波在傳入地核後,都會如碰撞到固體物質般反彈回來,有些反而會直接穿越地核,難以探測到回彈的震波。
該項發現經過複驗後確認了結論,指出地核中的鐵,實際上更可能是同時存在固體、液體和溶融物質的形式。
巴特勒表示這項發現和1970年代以來的學說形成了鮮明對比,表明地核並非過去地球模型中所考旅的「均質軟鐵合金」,新模型呈現了硬、軟、液態和糊狀鐵合金的型態,「這對地球的組成、熱史(thermal history)和演化提出了新的限制。」
地核含有的大量鐵物質,是形成替球磁場的關鍵,科學界過去認為地球自轉時磁場是由液態的外地核驅動,內地核則有改變磁場的功能,因此深入了解地核有助於了解其他行星內核與磁場的關係。人類終究無法親身「深入核心」對地核進行觀察,但隨著科技進步與持續探索,對地核真正面貌將會有愈加清晰的理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