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蠱」患者5成1是腸胃病 歷史學家打臉神秘蠱毒傳說

▲▼馬陸,毒蟲。(圖/取自免費圖庫WUNDERSTOCK)

▲自古以來的「蠱毒」一說其實不存在。(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WUNDERSTOCK)

實習記者黃品臻/綜合報導

影視劇經常以「蠱毒」為創作題材,但它真的存在嗎?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指出,蠱毒一直存在於社會的原因很多,包括古代北方人對南方人的歧視文化、社會底層女性用來保護自己等,甚至有研究分析,自稱中蠱就醫的患者,竟有5成1與胃病或十二指腸潰瘍有關。

于賡哲教授分享,隋朝巢元方編撰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養蠱是將不同種類的毒蟲(俗稱百毒)放在一個大容器內,讓牠們互咬,最後活著的那隻就是「蠱蟲」;《隋書·地理志下》也寫出蠱蟲的用法,「使人食之入腹,蠱食其人五臟。人死則其產業移入蠱主之家」,這就是蠱毒。

于賡哲教授提到,養蠱的故事最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且東漢時期著名的「杯弓蛇影」故事就和蠱毒有關,而蠱毒一說其實源於大陸北方,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卻變成了南方的「特產」,其主要原因是南方人自古就善於使用毒藥,諸如見血封喉樹、蟾蜍毒素等都確實存在,因此蠱毒容易被稱為是南方人擅長的技術。

另外由於南方地方病較多,北方人來到南方染病後,就指責是南方人下蠱,加上歷史上幾次蓄蠱地區的轉移,都正巧碰上人口大型遷移的時間,流言傳來傳去的情況下,南方就成為蓄蠱的大宗地區,一直流傳至今。

此外,社會底層的人也容易被稱為蓄蠱之人,特別是在古代社會中地位較低的女性,其中又以寡婦最常被冠上這種稱號,但有些人為了避免不被欺負,於是將計就計默認自己蓄蠱,將謠言變成保護自己的手段。

一直到現代,大陸有許多西南地區的村寨仍流傳著蓄蠱一說,但蠱毒真的存在嗎?中山大學鄧啟耀教授撰寫的《中國巫蠱考察》指出,他曾在雲南地區接觸到一位醫生,對方從醫期間先後遇過49例自稱中了蠱毒的患者,然而經過檢查發現,其中4例為肺結核、2例為風濕性心臟病、4例胃癌晚期、1例肝硬化、6例重症肝炎、14例胃或十二指腸潰瘍、2例慢性胃炎、1例腎炎、6例腸脹氣、9例胃功能紊亂,都是現代醫學可以明確診斷的病例。

于賡哲教授認為,蠱毒本身並不神秘,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夠證明其存在,而它之所以一直在社會上流傳的原因有4點,第一是陰謀論的支持;第二是歧視文化的存在;第三是女性用來保護自己的工具;最後則是網路時代用來製造旅遊的賣點。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