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務局表示,海蟾蜍為雜食性,吃昆蟲、蜥蜴、蛙類等小動物,遇天敵會噴發毒液。(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外來種海蟾蜍首次現蹤野外,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11月7日在南投草屯一處菜園發現,共移除27隻。由於海蟾蜍適應力強大,幾乎什麼都吃,壽命最長還可到30年,受到刺激更會噴發毒液,嚴重造成其他動物死亡,人接接觸會不舒服,讓學者憂心這件事「茲事體大」,後續必須好好觀察。
林務局指出,台灣先前並無發現過野外的海蟾蜍族群,本次是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發現,經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聯繫後,因事態緊急,為避免擴散,當晚由志工團隊及菜園主人與員工共計15人移除27隻,交由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進行後續人道處理及學術研究。
楊懿如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說明,這幾年都有留意,首次看到這麼多在野外,凸顯問題很嚴重,以澳洲為例,花非常大精力、金錢至今都還沒辦法根除,琉球、夏威夷等國同樣面臨此困擾。尤其海蟾蜍「耳後腺」特別大,噴出的毒液「毒性很強」,有些貓、狗或野生動物誤食會致死,人不小心被噴到眼睛會不舒服。
楊懿如表示,海蟾蜍還會跟原生種蛙類競爭棲地、食物,食量大幾乎什麼都吃,如蜥蜴、小蛇和青蛙,甚至狗飼料、剩菜飯,適應力強,一次可以產8千至1萬顆卵,繁殖力強,雖只有0.5%存活率會變成幼蛙,但數量還是很多。
楊懿如提到,海蟾蜍壽命約10至15年,文獻最長的至30年,2015年後禁止輸入,研判此次應是禁止前輸入,寵物店繁殖或飼主棄養,去年菜園主人發現1-2隻,今年突然暴增很擔心,並強調「這件事很重要,若為一次性棄養容易處理,但如果已繁殖下一代,茲事體大」,因海蟾蜍長很快,一年就成熟,只盼飼主養了要負責任,別亂棄養。至於後續?楊懿如說,會持續觀察。
林務局進一步說明,海蟾蜍2014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農委會2015年修訂「陸域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輸出入審核要點」,2016年6月份開始野生動物輸出入需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簽審通關共同作業平台」申請,核准後始得輸入,自實施線上平台申請作業後,從未核准輸入海蟾蜍。
林務局指出,海蟾蜍為雜食性,吃昆蟲、蜥蜴、蛙類等小動物,也會吃剩菜及飼料,一遇天敵,可能從耳後腺噴毒液,對野生動物具有威脅性,曾因防治甘蔗害蟲而引入世界各地,但因有毒、捕食其他動物、和原生蛙類競爭棲地等因素,造成引入地區的生態浩劫,名列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
在引入地區,林務局表示,主要棲息於人為環境,如樹林、農墾地、沼澤濕地、溝渠、市區等,適應力良好。至於在台灣是否會造成一樣的生態影響,尚待進一步評估。民眾若發現疑似海蟾蜍,可打1999電話通報地方政府,後續會請專業志工前往確認。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