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今周刊/林信男
上周五(11月5日)晚間8點20分,人稱中國「火鍋一哥」的海底撈(6862 HK),於香港交易所官網發布公告,宣布調整門市擴張規劃決策,將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閉約300家業績不如預期的門市,並承諾不會裁員。
2018年9月26日,在港交所風光上市的海底撈,以美甲、擦鞋等諸多「肉麻式服務」,做出市場區隔、打響名號,邊吃火鍋邊觀賞拉麵、川劇變臉表演的體驗,令許多顧客留下深刻印象,成功製造話題,帶動營收增加、股價走揚,市值也跟著水漲船高。
2021年2月,海底撈股價一度飆上85.8港元,把市值推升至4547.4億港元(約新台幣1.63兆元),超越聯發科(市值約新台幣1.5兆元);豈料,高峰只是曇花一現,海底撈的股價之後便一路走跌,截至11月5日收盤,累計已較高點下跌75%,至21.05港元,市值蒸發約3500億港元(約新台幣1.25兆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海底撈股價崩跌,並非全無跡象;這點,從海底撈2018年以來的財報中,便可窺知一二。
▲海底撈2021年以來股價走勢。(圖:翻攝自香港交易所官網)
2018最風光 營收、獲利皆年增6成
先看海底撈最風光的2018年,上市後首份年報顯示,該年度營收169.7億人民幣、淨利(歸屬母公司)16.5億人民幣,年增率皆達60%;每股純益(EPS)為0.33人民幣;餐飲業最看重的翻桌率,平均是1天5次。
當時,海底撈前景看俏,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創辦人張勇表示,將戰略性地拓展餐廳網絡,進一步提升海底撈門市密度與覆蓋地區。
2019年,海底撈營收達265.6億人民幣,年增56.5%;淨利23.4億人民幣,年增42.4%,EPS為0.44人民幣;翻桌率方面,則是平均1天4.8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2018、2019年,海底撈的毛利率都維持在21%,EPS也有所成長,但由財報數據可得知,營收、淨利年增率,以及翻桌率,皆呈現下滑。不過,從張勇當時發表的展望內容可看出,持續拓點、提升覆蓋率,仍是海底撈的主要策略。
▲圖/達志
創辦人坦言管理能力不足 經營低潮「無關疫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重創內需產業,當年度海底撈營收雖達286.1億人民幣,但年增率已大幅下滑至7.8%;淨利年減86.8%,只剩3.1億人民幣;EPS僅0.06人民幣,翻桌率續降至平均1天3.5次。
張勇雖於年報中坦言,上述經營結果,「無疑為管理層敲響了警鐘,暴露了我們的管理短板(缺點)和應對能力不足的缺陷,這種短板和缺陷,無關疫情,而是管理層自身的問題。」然而,他並未改變海底撈繼續展店、擴大門市覆蓋率的策略方向。
短時間內快速擴張的海底撈,對於管理能力跟不上展店步調的問題,並非毫無意識,卻未調整策略,導致相關成本不斷增加,壓縮獲利空間,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更使海底撈的處境,雪上加霜。
截至2021年6月底,海底撈全球門市數量,已從2017年底的273家,成長至1597家。海底撈也在2021半年報中指出,快速展店導致相關支出顯著增加,且營運表現,仍持續受到疫情影響。
即使2021上半年,海底撈的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增105.9%,至200億元,但淨利僅9650萬人民幣(年增110%),翻桌率降至平均1天3次,低於去年同期的3.3次;對此,年報寫道,「經營結果未達到管理層的預期,反映了公司內部管理、運營,需要努力調整及改善。」
官方微博發文 稱苦果只能自己嚥下去
基本面表現不佳,自然無法支撐股價,在令人擔憂的營運數據中,早已埋下引爆股價崩跌的導火線。
上周五,海底撈於官方微博發文,坦承部分門市選址出現失誤,公司的組織結構變革,也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疲於奔命,因此,接下來將逐步關閉約300家業績不如預期的門市,適時收縮集團的業務擴張計畫。此舉等同宣告,先前張勇執意進行的快速展店策略,必須有所調整,否則恐難止血。
該文並稱,「目前的苦果,只能由我們自己一口一口嚥下去。我們在此向大家保證,海底撈1000餘家門市服務員的笑臉依舊燦爛。」
從快速展店、意氣風發,到股價落難、自吞苦果,這堂市值1年內蒸發逾新台幣兆元的企管課,讓海底撈不得不進行檢討,修正經營路線。未來,海底撈上千家門市員工,能否繼續帶著燦爛笑容,迎接顧客上門,就看公司有無能力化險為夷,創造翻身契機。
延伸閱讀》
台灣太鬼島?從法國的觀點看:大潤發、家樂福...為什麼法商爭相出逃台灣市場
張淑芬問黃崇仁 「你3000億公司做這麼大,怎麼開始的?」 原來要從34年前老爸給3000萬本錢說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