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跨年大展祭出「宇宙多重」和「過站不停」雙展覽。其中廖建忠的《運転生活的終點站》,利用由大量廢棄家電組成一組「旋轉木馬」(圖/廖建忠、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我們在宇宙中的地址是什麼?台北當代藝術館跨年大展祭出「宇宙多重」和「過站不停」雙展覽,其中位於戶外廣場的作品《運転生活的終點站》,由藝術家廖建忠創作,利用大量廢棄家電組成的「旋轉木馬」,觀眾可以騎乘在電熱水壺、電鍋、烤箱等家電上,伴隨歡樂輕快的音樂,幽默呈現文化歡愉與文明代價的寓言。
台北當代藝術館自2021年11月20日至2022年1月23日,呈獻「宇宙多重」和「過站不停」雙展覽,其中「宇宙多重」位於戶外廣場及1樓展區,由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與當代館共同主辦,邀請8位藝術家王仲堃、江忠倫X林建志、張暉明、郭奕臣、焦聖偉、廖建忠、蘇匯宇,展出的7件作品,做為感性測量單位的座標,試圖將藝術作品與互動遊戲概念結合,藉由感官體驗,觸發多重維度的宇宙觀。
▲▼台北當代藝術館跨年大展祭出「宇宙多重」和「過站不停」雙展覽。(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問我們在宇宙中的地址是什麼?請問宇宙有多大、重量是多少呢?策展人黃彥穎以「宇宙多重」作為展覽命名,在字義上,宇宙的「宇」代表的是空間,「宙」則指時間,它概括了我們抬頭仰望的星空中,所能代表的一切未知,但卻難以測量。
展覽中3件大型作品,空降至當代館廣場上,形成一個提供大人與小孩互動玩樂的遊樂場。其中廖建忠的《運転生活的終點站》,利用由大量廢棄家電組成一組「旋轉木馬」,觀眾可以騎乘在電熱水壺、電鍋、烤箱等家電上,伴隨歡樂輕快的音樂,幽默呈現文化歡愉與文明代價的寓言。
▲廖建忠的《運転生活的終點站》,利用由大量廢棄家電組成一組「旋轉木馬」。(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而王仲堃《搖擺笛2號》,此作從藝術家自身記憶作發想,再現童年的鞦韆遊樂設施,透過觀眾的恣意乘坐,鞦韆前後左右任意擺動,隨機啟動上方72支笛子演奏出預先譜好的音程,用盪鞦韆的經驗來捕捉日常聲響的意義化過程。
江忠倫與林建志《黑夢》作品共有五組,分散在室內展區與戶外廣場,外觀貌似巨型石雕,宛如一尊尊守護神,觀眾可徒手分解、摸索、隨意組合它們的樣態,透過尋寶及組裝的遊戲來創造神話凝視。
▲▼焦聖偉《極地的共鳴》、張暉明《日響》。(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而館內還有郭奕臣《先鋒計劃》將一輛老舊農耕車改裝成能自體發電的太空探勘車模型;張暉明開發出一座能因為欣賞光陰,進而令人忘記時間的裝置《日響》;焦聖偉《極地的共鳴》使用白色鐵條雕塑出冰山外型的結構景緻,鑲嵌包裹甜美粉色系的回收廢棄物件,觀眾可踩動機械動力裝置,觸發莫名的共振聲響,成為一件敲響環保議題的警鐘雕塑。蘇匯宇《未來的衝擊》為三頻道裝置錄像作品,以做夢的方式回望「現代」與「未來」這些觀念在亞洲的降臨與影響。
策展人黃彥穎表示,展覽中的每件作品都代表一個宇宙觀,每件作品在展覽的語境下各自展開不同的提問,探尋與測量一個大家都熟悉卻只能想像的世界。同時以遊戲作為想像力的刻度,經由作品本身的互動性作為一種測量,除了物理上的動力測量外,也是一種延伸想像力的探勘,當現場觀眾參與作品的同時,這場探勘活動將成為一種景觀,一個即便旁觀也富有想像空間的景致。
▲▼台北當代藝術館跨年大展祭出「宇宙多重」和「過站不停」雙展覽。(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另外「過站不停」展覽邀請陳湘汶擔綱策展人,想像一列在歷史時間軸上疾駛的列車,「藝術」在時間的方向上前進,那些來不及上車而被遺落、刻意隱蔽、視為禁忌等的記憶再被重拾,展覽展出7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王挺宇、李亦凡、許哲瑜、許淑真、陳哲偉、陳擎耀、劉瀚之,將眼光轉向過去未被書寫的藝術產出或被隱蔽的創作,重新轉譯賦予當代的身體,於此刻以當代的視角展開反省與詮釋。
陳湘汶表示,「當代」這個詞回應了她始終感興趣的時間主題,一個可以被無限靠近的概念,當代,或者藝術就像是一個陷阱,它不存在單一的定義,卻被大量使用著,它究竟需要被賦予輪廓嗎?或者它早就在了,只是等人拾起。很多時候,藝術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姿態被藝術家發明出來的,而是他們總是以敏銳的感知去抓取或提取那些隱而不顯的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