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靈感來源9本家族秘籍曝光!曾停筆7年⋯94歲作者親說明

▲▼《茶金》靈感原型⋯廖運潘耗時20年寫9本家族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曝光。(圖/記者林育綾攝)

▲公視時代劇《茶金》靈感原型,廖運潘(前排左1)耗時20年,寫下9本家族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再由女兒廖惠慶(後排)整稿出版《茶金歲月》。(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採訪報導

電視劇《茶金》討論度極高,該劇的靈感原型《茶金歲月》也在日前由聯經出版社發行。高齡94歲的作者廖運潘憑著驚人記憶力,從1996年開始動筆寫家族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再由三女兒廖惠慶整稿成書出版。其中廖運潘寫完第7本後,停筆長達7年,他坦承是因為「太傷心」,直到家族把「姜阿新洋樓」買回來,才有辦法繼續動筆。他還說這本書「聰明人別看」、「若真能從中學到什麼,是個人的造化」。

▲▼《茶金》靈感原型⋯廖運潘耗時20年寫9本家族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曝光。(圖/記者林育綾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茶金》靈感原型⋯廖運潘耗時20年寫9本家族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第8本還標註「家族秘籍,不宜公開」。(圖/記者林育綾攝)

《ETtoday新聞雲》先前造訪廖運潘住處,他將9本家族故事擺在桌上,書名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其中第8本還以紅字標註「家族秘籍,不宜公開」,9冊總共多達近130萬字,這是《茶金歲月》的最初原型,也是他花費20多年,書寫整個家族故事的心血結晶。

動筆的契機,是女兒廖惠慶從前回娘家時,都會詢問關於北埔老家的事。廖惠慶說,「爸爸講故事都很有畫面,我常常聽得很入迷,希望姊妹也都能聽到,所以才拜託爸爸寫下來。

由於廖運潘不擅長寫中文,一開始是以日文書寫,沒想到寫了1、20張紙,越寫越有興趣,後來擔心託人翻譯無法貼近原意,開始嘗試自己用中文寫。在作家徐仁修的鼓勵下,廖運潘靠著過人的記憶力、觀察力,把當年發生的故事、人情冷暖,一五一十的記錄下來;也把岳父姜阿新從富商淪落到棲身小屋一角,從無怨言的身影刻劃得栩栩如生。

▲▼《茶金》靈感原型⋯廖運潘耗時20年寫9本家族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曝光。(圖/記者林育綾攝)

▲廖運潘耗時20年,寫9本家族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在第7本和第8本間隔停筆了7年。(圖/記者林育綾攝)

他從1996年一路書寫,9本書寫了20年。不過廖運潘坦承,2005年他寫完第7本書後,一度無法再寫下去,「因為再寫就是傷心事了」,也因此間隔停筆了長達7年。直到2012年5月24日,家族將半世紀前因破產而抵押出去的「姜阿新洋樓」買回來了,他才有力量開始動筆寫下去。

廖運潘承認,「所以最傷心的就是第8本,故事也比較長」,這一冊描述了關於台茶出口失去競爭力,淪為「茶土」、「茶狗屎」的年代,岳父姜阿新事業經營深陷泥沼,他雖然曾協助發展副業,仍難力挽狂瀾。1965年姜阿新宣告破產,洋樓也被銀行查封,一代富商黯然離開山城,讓廖運潘也自覺扶翼無能,這些都是他不願回首的傷心事,才會一停筆就長達7年。

家族買回洋樓,重新修復,已經睽違半世紀,完成這件事之後,像是心中的愧疚感、遺憾終於彌補了,他才繼續動筆。廖運潘說,買回洋樓一直是家族的共識,但大家「可以想,卻不能講」,怕外界說話,會承受不了評論。

▲▼北埔姜阿新洋樓,參與「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活動。(圖/記者林育綾攝)

▲位於北埔的「姜阿新洋樓」修復後,如今成為藝文場所,回饋社會。(資料圖/記者林育綾攝)

女兒廖惠慶也說,買回洋樓那一刻,家族每個孩子都紛紛從國外回來團聚;而她自己這次透過替父親整稿,從頭看完9本書才知道,父親當年發生很多事情都不講,都是默默扛下,「尤其是第8本故事,看了才知道,他竟然能忍這麼久」。

到後來廖運潘繼續動筆,變得像是「非寫不可」,肩膀上也背負了許多使命。他透露,原本《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是「不打算給外人看的」,第一本才印了20冊,花了4萬元印製,等於一本成本要價2千多,後來才逐漸印到一本200冊。而不打算公開的原因,也是戒嚴時期的陰影,「當時很怕特務找上門,晚上睡覺也很怕有人敲門」。

公視打算將故事拍成電視劇《茶金》時,當時整個家族都很猶豫,後來要求公視劇本必須重新製作,更不能影射家族成員,所以有一半以上都是虛構的劇情。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是公視時代生活劇《茶金》靈感原型。(圖/聯經出版提供)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是公視時代生活劇《茶金》靈感原型。(圖/聯經出版提供)

隨著《茶金》播出,靈感原型《茶金歲月》書籍也受到關注,家族是否期望帶給世人啟發?廖運潘竟回答「聰明人別看」,更說「如果能從中學到什麼,是個人的造化」。而六女兒姜惠琳也說,這套家族故事,對他們來說就是一趟尋根之旅,「我們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回家的故事」,也許年輕人看了後,可以有一些情感上的觸動,去探索自己的根。

而這些年,姜惠琳每月也以個人收入20%捐至「姜阿新教育基金會」用作姜阿新洋樓維護,目前也在尋找能夠持續運作的方式,但還是希望傳承祖父想法,定位為教育基金會,教育國中小學生,同時發揚客家文化,「洋樓本身是載體,除了讓更多人看到洋樓的美好,父親也希望可以做更多藝文活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